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毛杜鵑

鎖定
白毛杜鵑(Rhododendron vellereum Hutch. ex Tagg [7]  )杜鵑花科杜鵑花屬常綠喬木,高可達5米;葉厚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毛被厚,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10-20朵,花梗紅色,花萼小,花冠漏斗狀鐘形,白色帶粉紅色,花絲下半部疏被微柔毛,花葯橢圓形,淡黃褐色,子房長圓錐形,蒴果狹長圓柱形,5-6月開花,7-9月結果。
分佈中國青海東南部、西藏東南部和南部。
該種花美麗,可植於庭園花壇中、亦可作切花瓶插,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中文名
白毛杜鵑
拉丁學名
Rhododendron vellereum Hutch. ex Tagg [7]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6] 
杜鵑花目
杜鵑花科
杜鵑花屬
白毛杜鵑
命名者及年代
Hutch. ex Tagg,1930

白毛杜鵑形態特徵

白毛杜鵑
白毛杜鵑(3張)
常綠小喬木,高2-5米;小枝直徑5毫米,初被薄層叢捲毛,不久變無毛。 [8] 
葉厚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6-11釐米,寬2-4.5釐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心形,上面無毛,微皺,中脈凹入,側脈14-15對,下面毛被厚,銀白色或灰黃色,軟而海綿狀,具表膜,中脈凸起,被毛,側脈隱藏於毛被內;葉柄長1.5-2釐米,上面具縱溝,被白色叢捲毛,下面圓形,近無毛。
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10-20朵,總軸長約1釐米;花梗紅色,長1.5-2釐米,無毛或疏被叢捲毛;花萼小,長約1毫米,淺5裂成波狀邊緣,略被叢捲毛;花冠漏斗狀鐘形,長3.5-4釐米,白色帶粉紅色,內面一側具紫色斑點,裂片5,扁圓形,長約1釐米,寬約1.8釐米,頂端微缺;雄蕊10,不等長,長1.5-2.5釐米,花絲下半部疏被微柔毛,花葯橢圓形,淡黃褐色,長2毫米;雌蕊比花冠略短;子房長圓錐形,長6毫米,直徑2.5毫米,無毛、有時基部疏生少量叢捲毛,花柱無毛,柱頭頭狀。蒴果狹長圓柱形,具槽,無毛,5-6室,極彎弓,長2.3-3.5釐米,直徑4-5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1] 

白毛杜鵑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針葉林下或杜鵑灌叢中。模式標本採自我國西藏朗縣。 [2] 

白毛杜鵑分佈範圍

產中國青海東南部、西藏東南部和南部。

白毛杜鵑栽培技術

白毛杜鵑肥水管理

杜鵑生長髮育要求酸性土壤。由於北方土壤多偏鹼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針葉土等腐植土混合配製。杜鵑的根系為須狀細根,對肥料濃度及水質的要求嚴格,施肥時要遵循適時適量、薄肥勤施的原則。春季開花前為促使枝葉及花蕾生長,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後施1-2次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長期、開花期肥水要求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長緩慢時要控制肥水,以防爛根。杜鵑花喜濕潤和涼爽的環境,北方氣候乾燥,應及時澆水並噴霧,以保持較高空氣濕度。澆花水以礬肥水及雨水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也可將西瓜或西紅柿切成小塊施入,對於改善土質及花朵質量也有良好效果。

白毛杜鵑整形修剪

為加速植株盛開,杜鵑常通過摘心來促發新枝,對於花朵簇擁、影響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這樣不但使當年花大色鮮,也有利於植株來年生長開花。杜鵑萌發力強,枝條嚴重影響植株生長髮育,降低其觀賞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過修枝來調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謝後及秋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養分消耗,使整個植株開花豐滿。

白毛杜鵑花期控制

杜鵑在秋季進行花芽分化,通過冷藏和加温處理,可以人為控制花期。要使杜鵑提前開花,可將其移至温室培養,控温在20-25℃,並經常在枝葉上噴水,保持80%以上的相對濕度,這樣經過一個半月即可開花。要使杜鵑延遲開花,可將形成花蕾的杜鵑,讓其一直處於低温狀態,保持温度2-4℃,盆干時澆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後即可開花。 [4] 

白毛杜鵑病蟲防治

葉腫病
發病前尤其是在抽梢展葉時可噴灑1:1:200的波爾多液,發現病葉及時摘除;發芽前可噴施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200的波爾多液2-3次,通常隔7-10天噴1次;發病後可噴灑65-8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3-4次,隔7-10天噴1次。
葉斑病
葉斑病和褐斑病。於5-8月噴施7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20%粉鏽寧4000倍液、50%代森錳鋅500倍液,隔10天噴1次,共噴7-8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展。為防止葉片黃化,還可增施硫酸亞鐵。
幣厄病
受害嫩枝葉片頂端佈滿稠密的白色或粉紅色的蟎質層,有時葉片產生蟎癭,多由蚜蟲刺傷葉片感染引起。其防治方法:在清除病葉的同時,噴灑含硫酸銅的藥劑;噴灑氧化樂果乳油或將呋喃丹直接放於盆內等方法都可防治蚜蟲及其它刺口器的害蟲。 [4] 
根腐病
是―種由鐮孢黴菌引起的土傳病害,多發生在杜鵑花的根莖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潮濕,陽光不足,半知菌類鐮孢屬真菌活動頻繁,―旦侵入皮層,不久即會引起腐爛,根上出現水漬狀褐斑、軟腐,後腐爛脱皮,木質部呈黑褐色,樹皮逐漸呈灰白色,並會逐步蔓延,進而擴大到樹幹整個皮層壞死,切斷養分及水分的輸導,使頂端嫩葉逐步乾枯,並自上而下,枝葉萎蔫失水乾枯,以致全株死亡。
根腐病的防治,應注意採取如下措施:半知菌類鐮孢黴屬真菌存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殘體上,數年內遇合適寄主仍有侵染力,凡鹼性土壤、濕度大、温度偏高,均有利於病害的發展蔓延,故確診後,應對死株及盆土及時處理。對鄰近的植株可用0.1%高錳酸鉀浸泡或淋洗全株,並用淨水沖洗後再上盆,盆土可事先用70%託布津1000倍液噴澆。應注意改善場地通風,早晚增加光照,增施鉀肥,提高抗病力。在每年5月份左右用200倍託布津塗抹主幹,每7天至10天塗―次,連續三次,預防感染。 [4] 

白毛杜鵑主要價值

杜鵑花多數是傘形花序或傘形式總狀花序。開花時枝頂上開出許多花朵,常綠杜鵑的花朵往往數十朵聚生於枝頂,整個花序形成球狀,花團錦簇,鑲嵌在濃綠的樹冠上如雲彩般的飄逸和賞心悦目。落什卜或半落幾}杜鵑先花後廿卜,稠密的花朵兒乎佈滿整個樹冠,繁花似錦、濃郁而熱烈。
杜鵑花的往往根樁奇特,耐修剪、萌發力強,是優良的盆景材料。杜鵑的老根往往屈曲多姿、質地堅硬而形狀奇特,是製作根雕的上品。杜鵑花的木材細密光亮、不易開裂,年輪明晰不勻,色澤由白、淡紅至紅褐色不等,可用來製作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 [5] 

白毛杜鵑近種區別

該種與藏南杜鵑在花的特徵上極為相似,但本種葉厚革質,下面毛被厚,銀白色,有時灰黃色,海綿狀,具表膜,蒴果彎弓,狹而長,圓柱形,長達3.5釐米,這和藏南杜鵑是不同的,應為獨立的種。 [2] 

白毛杜鵑起源

根據杜鵑花的化石研究表明,杜鵑花起源的時間大約為晚白整紀至早第三紀的過渡期,距今約有 6700 萬年至 13700 萬年的歷史,由此可見杜鵑花在地球上存在已久。在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杜鵑花形成了一個豐富的生態類羣。
根據杜鵑花屬的現代分佈,從生態學觀點推斷,杜鵑花的祖先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成分,它們的生長環境是温暖、濕潤的森林環境。據有關專家對杜鵑屬植物區系的研究表明,杜鵑花屬植物的起源地最有可能的是我國西南至中部地區。 [3] 

白毛杜鵑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和嫩枝繁殖。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釐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温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嫩枝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釐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紮,並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 [4] 

白毛杜鵑文化內涵

杜鵑花是我國曆史上的傳統名花,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古人把杜鵑花看作“優曇寶樹”,視為聖潔之花,仙界之花;而近、現代志士仁人,則把它當作崇高的化身,以詩詞戲曲,歌頌它是革命之花,英雄之花。人們讚譽它有牡丹的富麗姿容,有蓮荷的高潔品德,有臘梅的傲霜精神。我國曆史上有關杜鵑花的傳説、詩詞、書畫很多,更有作為郵票、工藝美術等的圖案,奠基了深厚的文化底藴。
我國民間流傳的杜鵑花傳説很多,最富盛名的要數“花與鳥同名‘杜鵑”,的故事,也有“啼血杜鵑”的傳説。在我國的雲、貴、川地區,更流傳着許多關於杜鵑的美麗傳説,如在雲南流傳的有“百花姐妹為推選花王在大理壩比美”的傳説,四川峨眉山則有“稱杜鵑花為秒鑼花”來由的傳説。杜鵑花在古代寺廟中種植比較多,如鎮江鶴林寺還有關於“杜鵑花能在秋天開花”的美麗傳説,古籍《續仙記》、《容齋隨筆》中都有記載。美麗的傳説為杜鵑花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
我國題詠杜鵑花的詩詞很多,上自唐宋的白居易、杜牧、蘇東坡、辛棄疾等,下至明清的楊升庵、康熙帝等都有讚譽杜鵑花的佳作,其中尤以唐宋題頌的為最多。唐代的有:施肩吾的《杜鵑花詞》、雍陶的《聞杜鵑》、胡曹的《同友生題僧院杜鵑花》、李紳的《杜鵑樓》、吳融的《送杜鵑花》、韓握的《淨興寺杜鵑花一枝繁豔無比》、方乾的《杜鵑花》、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白居易的《杜鵑花》、《山石榴寄元九》等。白居易是最為推崇杜鵑花的,因此他吟頌杜鵑花的詩詞也特別多。宋代的有真山民的《杜鵑花得紅字》、楊萬里的《杜鵑花》、高觀國的《浪淘沙杜鵑花》等等。清劉顴等編的《廣羣芳譜》中收集了許多詠杜鵑花的詩詞。
杜鵑花作為觀賞花卉在世界上源遠流長,因此,形成了許多其特有的象徵性語言。我國最為常見的要數“寄託思鄉情懷”。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的“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是思鄉的千古絕唱。名為“杜鵑”的花和鳥,都是遊子思歸、眷念家鄉的情感寄託。杜鵑花遍佈我國的大江南北,萬山紅遍,大地鋪錦,因此,也是“錦繡河山、前程萬里”的象徵。杜鵑花也象徵着“繁榮興旺和愛情”。馬纓花的名字來自民間,因其像馬幫領頭馬上佩戴的紅繡球而得名。杜鵑象徵着“熱情、純潔感情”;在我國的雲、貴、川地區,每逢農曆二月初八,當地都要舉辦插花節崇拜,人們身着盛裝,上山採花,到處插上馬纓杜鵑花束,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男女青年互贈杜鵑花束,傳遞愛情。杜鵑花還寓意“吉祥如意”、“青春美貌”,
也預示着“成功與希望”。在西方國家,常綠杜鵑花是“富貴”的象徵,他們用白色杜鵑花傳遞“愛的樂趣和喜悦”,紅白相間杜鵑花則表示“親密無間”。杜鵑花也象徵着“美好、鴻運高照、繁榮、事業興旺、奔放”等。
許多國家把杜鵑花作為“國花”,如意大利、比利時、尼泊爾、朝鮮等國。在我國,江西、安徽、貴州等省把杜鵑花作為“省花”;無錫、長沙、丹東、大理、井岡山、九江、嘉興、嘉善、餘姚、韶關、新竹、台北、巢湖等十多個城市則把杜鵑花作為“市花”;有的城市還有杜鵑園、杜鵑廣場、杜鵑街道、杜鵑居委,足見我國人民對杜鵑花的厚愛。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