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桉

鎖定
白桉(Eucalyptus alba Reinw. ex Blume)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中等喬木;樹皮光滑,灰白色,大片狀脱落。幼態葉3-4對,對生,葉片卵狀披針形,有柄;過渡性葉互生,葉片卵形或三角形,長7.5釐米;成熟葉片闊披針至披針形,長10-13釐米,寬2-4釐米,先端長尖,側脈以45度交角斜行,在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2-3釐米,稍纖弱。傘形花序腋生,有花3-7朵,總梗長1.5-2釐米,壓扁,花梗長3毫米;花蕾橢圓形,長8-9毫米,帽狀體比萼管略短,鈍圓錐形或略尖;萼管長4-5毫米;雄蕊長5-6毫米,花葯背部着生,縱裂;蒴果半球形或碗形,長約6毫米,果瓣4-5,稍突出萼管外。 [1] 
原產巴布亞新幾內亞至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一帶。中國廣東有栽培。 [1]  白桉一般生長於平地、斜坡和山脊上,通常在沙漠和乾燥的環境中;也可能生長在開闊森林的一些水道沿線。 [2-3] 
木材紅褐色,稍輕軟,用於重型建築,如礦山木材;也用於造船、傢俱、把手、體育用品、農具、細木工、鐵路枕木、電線杆和雕刻品。樹皮含單寧達30-32%。葉子的提取物在商業化妝品中用作皮膚調理劑的成分。 [1]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2] 
(概述圖片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白桉
拉丁學名
Eucalyptus alba Reinw. ex Blum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9] 
桃金娘目
桃金娘科
桉屬
命名者及年代
Reinw. ex Blume,182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0] 

白桉形態特徵

在澳大利亞的樹高15-25米。 [3]  中等喬木;樹皮光滑,灰白色,大片狀脱落。幼態葉3-4對,對生,葉片卵狀披針形,有柄;過渡性葉互生,葉片卵形或三角形,長7.5釐米;成熟葉片闊披針至披針形,長10-13釐米,寬2-4釐米,先端長尖,側脈以45度交角斜行,在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2-3釐米,稍纖弱。 [1] 
傘形花序腋生,有花3-7朵,總梗長1.5-2釐米,壓扁,花梗長3毫米;花蕾橢圓形,長8-9毫米,帽狀體比萼管略短,鈍圓錐形或略尖;萼管長4-5毫米;雄蕊長5-6毫米,花葯背部着生,縱裂;蒴果半球形或碗形,長約6毫米,果瓣4-5,稍突出萼管外。 [1] 

白桉近種區別

在Penfold和Willis的專著裏,把闊葉桉Eucalyptus platyphylla F. V. Muell.)歸併入白桉,但闊葉按的成熟葉片呈闊卵形或圓形或卵形,先端鈍;花序柄極短;帽狀體先端圓形,二者是有區別的。 [1] 

白桉生長環境

白桉一般生長於平地、斜坡和山脊上,通常在沙漠和乾燥的環境中;也可能生長在開闊森林的一些水道沿線。土壤通常為粘重土壤,在雨季可能受水淹。在原產地總降雨量為750-2000毫米,乾季長達8個月。最熱月份平均最高温度為32-35℃,最冷月份平均最低温度為5-10℃。 [2-3] 

白桉分佈範圍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領地)、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羣島)、巴布亞新幾內亞(主島羣)。中國廣東、法屬波利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有引種栽培。 [1-2] 
白桉原產地 白桉原產地

白桉生長習性

白桉是一種在低緯度地區廣泛栽培的樹種,早先常將它與尾葉桉混淆,其實它與尾葉桉完全不同。很少桉樹能天然地生長在緯度低於10℃的地區。如果考慮栽培白桉,就應進行認真的種源測驗,因為栽培白桉的範圍較廣。許多天然分佈區長期與外地隔絕。帝汶島南海岸的白桉林較好,澳大利亞金伯利山脈的一些種源也較好。白桉的缺點是花期較長,而且在海外栽培時花期似乎還會延長,這使它與雙蒴蓋亞屬的其他許多種雜交。 [3] 

白桉繁殖方法

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播種並確保堆肥不會變幹。來自高海拔的物種在2℃時會經歷6-8周的冷分層。一旦第二組種子葉子長出,就可以將幼苗放入單獨的盆中,如果留得比這更長,可能不利於移盆。當幼苗高25-30釐米時,通常在3-4個月後,即可在移入田間種植。 [4] 

白桉栽培技術

白桉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6] 

白桉主要價值

木材紅褐色,稍輕軟,用於重型建築,如礦山木材;也用於造船、傢俱、把手、體育用品、農具、細木工、鐵路枕木、電線杆和雕刻品。樹皮含單寧達30-32%。葉子的提取物在商業化妝品中用作皮膚調理劑的成分。 [1]  [4] 

白桉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2] 

白桉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説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7-8]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佈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6]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6]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6]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佈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