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林寺

鎖定
上海東北角的楊浦境內隆昌路上有日式建築羣,世稱:白林寺。 [1] 
上世紀20年代初,日本人在楊浦開設了許多紡織廠,其中就有大康紗廠(後國棉十二廠),規模最大。白林寺就是日本大康紗廠於當時建造的高級職員宿舍,完全的日式建築規模之高,規模之大是楊浦區眾多的日本紡織廠職員宿舍之最,包括數十幢規格不一日式花園住宅,一幢會館(後改為隆昌路第二小學),一個游泳池,一個圖書館,二十多間的單人宿舍。
中文名
白林寺
地理位置
座落在隆昌路541、542弄。

目錄

白林寺簡介

在上海東北角楊浦區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馬路雖不寬,但歷史已經比較悠久了,以至於最簡單的上海地圖,都會標出這條馬路——格蘭路(現隆昌路)。 [2] 
隆昌路上有個白林寺,至於為何叫白林寺,誰也不知道,據説名字相傳已經很久了。這白林寺有東西之分,在路西的叫西白林寺,路東的叫東白林寺。

白林寺歷史背景

道光23年(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 [3] 
英國首先設立了租界和領事館,不久引起美國和法國的眼紅,先後在上海設立了租界和領事館。至1844年,上海的天空已經飄揚起英、美、法三國國旗。此後,德、俄、日、荷、葡等國也相繼進入上海,但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租界,日本人則盤踞在虹口一帶。
租界,國人的恥辱,堂堂北洋大臣在這裏都要吃癟認輸,上海地方官更要委曲求全。而英、美、法則得寸進尺,伺機擴張,“小刀會起義”無疑給了他們機會。英、法領事聲稱保衞上海,需要越界築路,以便調動軍隊。清政府與上海地方官吏也乘機想將上海“搞大”,地盤逐漸向東部擴展。
同治9年(1870年),楊樹浦路在黃浦江北岸築成,沿路向東平地直至顧家口附近。光緒9年(1883年),英商楊樹浦水廠建成投產,李鴻章參加放水典禮。光緒16年(1890年),官督商辦上海機器織布局建成投產。光緒17年(1891年),華新紡織新局建成投產。光緒22年(1896年),英商伯和紗廠建成投產。光緒23年(1897年),英商老公茂紗廠建成投產。楊樹浦工業區雛形已現,美英也乘機在這裏陸續建成電力公司和煤氣公司。
早在1883年,日本內外株式會社就派人來中國“視察”棉產情況,並決定在中國建廠,1901年,日本在上海成立內外棉株式會社上海支店。民國10年(1921年),日商大販東洋紡織株式會社上海工場(後上棉十七廠)在楊樹浦建成。同年日商鍾淵紡織株式會社公大第一紗廠(後上棉十九廠)建成。內外棉株式會社總共有19個工廠,在日本的僅有3家廠,其餘的都在中國,其中,上海有11家廠,青島3家廠,滿洲2家廠。
日本在華大建紡織廠,起因是1918年中國政府修正關税,棉紗進口從單一從價税一律改為複雜從價税,日本人覺得不如在中國辦廠,這樣可以免繳進口税,加之中國的勞力更加便宜,用一個華人只需日本工人工資的一半不到,何況中國數億人對衣着的需求,市場十分廣闊。
至1925年,日本在中國境內的紗廠共達41家;在上海有27家,在青島有9家,在滿洲有5家,總共用中國工人88000餘人:在上海約58000人,在青島約22000人,在滿洲約8000人。
大康紗廠
“大日本紡績株式會社”創辦於日本明治23年6月19日(1889年6月19日),總部設在日本兵庫縣(今日本神户市)。1919年,“大日本紡績株式會社”(社長菊池恭三),投資300萬元,在青島四方建成一座有28000錠,2500人的大康紗廠(經理為倉田敬三,廠長為原田忠雄)。1920年又投資500萬日元在上海楊樹浦開辦的第一紗廠(1921年建成),同年續建第二紗廠,1933年創辦第一布廠,次年再辦第二布廠,統稱大日本紡織株式會社(簡稱大康紗廠),是楊樹浦一帶最大的棉紡廠。大康紗廠在楊樹浦路騰越路口,南瀕黃浦江,東鄰美商電力公司,西毗英商煤氣公司,總面積378.46畝,分為工廠區和生活區。工廠區111.48畝,生活區276畝。
大康紗廠共有宿舍四處,合計94.61畝,另闢日本人“康和療”(日本職工醫療康復中心)和172.37畝空地。
大康紗廠生活區等級森嚴,分為中國工人宿舍和日本籍職工宿舍。此外,日本籍職員又按職務高低分住不同檔次的住房。日本籍雙領班(相當於現在的車間主任或科長)以上的職員宿舍為東洋式花園洋房,一般日本籍普通職員住的是兩層樓房。而中國工人住的是弄堂窄的普通房子。
日本籍職員住的宿舍叫白林寺,在日本名古屋市有座白林寺,建於寬永三年(1626年),後毀,於文化11年(1814年再建),也許大康紗廠的日籍高層對白林寺情有獨鍾,便將位於格蘭路(今隆昌路)引翔港鎮東的日式住宅稱為“白林寺”。白林寺以格蘭路劃分為東白林寺和西白林寺,共計房舍93幢,洋房結構,另有單人宿舍1幢(24間房間)。
西白林寺還有職員俱樂部(後為隆昌路第二小學),屋宇寬闊,櫻花掩映,極為清幽。此外,還有游泳池、升旗台、大花園、託兒所、幼兒園、療養院、養豬場、洗衣房等。東白林寺比西白林寺的房屋稍微簡陋,為兩層聯排洋房。此外還有汽車修理房(鉛皮房)、食堂等。
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國民政府接管,大康紗廠更名為中紡12廠,1949年後更名為國棉12廠。
白林寺的建築是兩層樓的洋房,外牆有鵝卵石做立面,尖頂直瓦,木製百葉窗遮陽。室內長條地板,落地移門,衞生間除抽水馬桶外,還有小壁爐。緊挨着大門,還有一個2平米左右的養狗房(據説是東洋人養軍狗的)。在西白林寺裏,還有一幢會館(後隆昌路第二小學)和一個供檢閲用大操場,西白林寺內還有一個升旗高台,正方形的,邊長大約6-8米。上升旗平台需走5-6格台階。記得文革“深挖洞”時,在這個平台下面和家裏的地板下,挖出許多刺刀和飲料空瓶。
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國民政府接管,重慶方面派出了98名接受大員,他們大多是四川籍和湖南籍人,帶着家眷來到上海白林寺,接管的大康紗廠也更名為中紡12廠。解放後,“中紡12廠”被國家接管,更名為“國棉十二廠”,白林寺也就成了該廠的職工宿舍。
白林寺裏面有個25米長的游泳池,這裏的隆二小學、25中學的體育課經常是在這游泳池裏上。每年七月紀念毛澤東暢遊長江,這游泳池都要舉行水上表演,有3米板的跳水錶演,游泳比賽、水球比賽等。
白林寺有着自己悠久的文化,有着自己的地方話——“白林寺話”,夾雜着四川、湖南、揚州音調的普通話。這裏象一個小世界(小王國),鄰里相互照顧,文化素養很高,沒有罪犯也沒有暴發户,在平靜中庸中生活,而他們到社會的大舞台上,卻各有一番作為。
2003年,珠江房產投資開發了香樟園小區,將游泳池、療養院、單人宿舍全部拆毀,由於白林寺老居民極力反對,並上報有關方面,才保住了西白林寺那些日式洋房,並列為歷史保護建築。
2010年前後,由於市政建設地鐵12號線,東白林寺68--90號兩幢聯排洋房及“鉛皮房”被拆遷。
白林寺的名人:
水桂堂 1915年生 100歲仍健在,原老紅軍
蔡志春 1925年生,國棉12廠首任黨委書記兼工會主席,2000年去世後安葬在龍華烈士陵園。
陸國賢 原上海市外經貿委主任(歷任國棉12廠廠長、上海市紡織局局長)
倪家駒 老革命,原上海市針織公司黨委書記,上海市老年足球隊負責人
趙潤生 原華東局組織部長,上海光學儀器廠黨委書記
陸 行 原上海燈芯絨總廠(上海絨布廠)廠長
周祥根 原國棉9廠廠長
朱三毛 原高橋化工廠廠長
孫 魚 原上海機牀廠廠長
李建昌 1947年8月生,中共黨員,大學,上海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調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三級警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