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耳

(銀耳科銀耳屬真菌)

鎖定
銀耳是一種擔子菌門、銀耳綱、銀耳目、銀耳科、銀耳屬真菌的子實體, [1]  又被稱作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有“菌中之冠”的美稱。 [2]  銀耳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直徑5-10釐米,柔軟潔白,半透明,富有彈性。 [3] 
銀耳作為我國傳統的食用菌,歷來都是深受廣大人民所喜愛的食物,其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銀耳多糖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4] 
明清之際,天然品相好的銀耳一直是皇帝和達官顯貴養生益壽的佳品,如清代女官德齡所著《御香縹緲錄》中所説:“銀耳那樣的東西,它的市價貴極了,往往一小匣子銀耳就要花一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 [4] 
中文名
銀耳
別    名
白木耳
雪耳
銀耳子
拉丁學名
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5] 
真菌界
擔子菌門 [1] 
銀耳綱 [1] 
銀耳目 [1] 
銀耳科 [1] 
銀耳屬 [1] 
銀耳
分佈區域
中國
拼    音
yín ěr
英    文
White Tremella [5] 
性    味
甘、淡、平、無毒
歸    經
肺經、胃經、腎經
化學成分
雜多糖、胞壁多糖、胞外多糖

銀耳形態特徵

銀耳 銀耳
銀耳為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由10餘片薄而多皺褶的扁平形瓣片組成。銀耳子實體純白至乳白色,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柔軟潔白,半透明,富有彈性。幹後收縮,角質,硬而脆,白色或米黃色。 [3]  在子實體上下兩面,均覆蓋子實層,由無數擔子組成。擔子近球形,縱分隔, 大小介於10×9(微米)-13×10(微米)之間。擔子上生微細孢子,無色,光滑,近球形,大小介於6×4(微米)-8.5×7(微米)之間。 [5] 
銀耳菌絲體擔孢子萌發生成,是多細胞,呈灰白色,極細,起着吸收和運送養分的作用。菌絲體在條件適宜時,形成子實體,子實體是人們食用部分,由薄而多皺褶的瓣片組成。白色、表面光滑、有彈性、半透明。幹後微黃呈硬角質,體積劇烈收縮變小、脆硬,為濕重的1/3~1/8,遇水浸泡又可恢復原狀。成熟的子實體的瓣片表面有一層白色粉末,為銀耳孢子,若銀耳孢子成熟,會自動彈射出來,由此可藉助風力傳播,再生長新的下一代,由此週而復始。 [6] 

銀耳生長環境

銀耳伴生菌

銀耳段栽 銀耳段栽
銀耳絕大多數種類都生於各種樹木的原木上。但銀耳菌絲幾乎沒有分解纖維素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生活史的過程必須依賴另一種真菌的協助即香灰菌,又稱耳友菌,亦稱羽毛狀菌絲,它能把銀耳菌絲無法利用的纖維素、木質素澱粉等分解為銀耳菌絲可以吸收的營養成分。 [3] 

銀耳温度

銀耳屬中温性真菌,銀耳培養過程離不開伴生菌絲香灰菌,其混合的菌絲體不耐高温,但是可耐低温。
菌絲萌發期:菌絲在15~30℃之間都可以生長,但温度不能超過30℃,控制在23~25℃最合適。因為當温度髙於30℃時,香灰菌菌絲會處在一個不正常的狀態,生長過快,當温度低於20℃時,香灰菌菌絲生長又太過緩慢了。 [7] 
菌絲生長期:由於菌絲萌發階段,袋內温度有所升高,此時應該適當調整温度,將室內温度降低2~3℃。當環境温度高於28℃時,接種穴口會吐黑水珠,造成爛蒂;低於18℃時,穴口會吐白色晶狀黏液,也會導致耳基黴爛。銀耳抗寒力很強,孢子在0℃條件下2h,不會失去萌發能力。 [7] 

銀耳濕度

銀耳孢子在相對濕度 70%~80%的條件下可萌發成菌絲,菌絲不斷生長、分化產生子實體。子實體在相對濕度80%~90%的條件下迅速發育,若相對濕度超90%,則不易萌發成菌絲,而以芽殖形式出現,而且萌發成菌絲生長柔弱纖細稀疏,子實體分化不良或膠化成團成堆。 [6] 

銀耳光照

強烈的直射光不利銀耳菌絲的萌發及子實體的分化,散射光能促進孢子萌發和子實體分化。提供適當的散射光,銀耳既白品質也優。 [6] 

銀耳氧氣

銀耳是一種好氣性真菌,菌絲萌發對氧氣需要隨菌絲量增加而增加。子實體分化,耳大氧多,耳小氧少,氧氣充足,子實體分化迅速。若在缺氧狀況下,菌絲生長緩慢,子實體分化遲緩。 [6] 

銀耳酸鹼度

銀耳是弱酸性真菌,培養時的pH值應在5.2~5.8之間,過酸或者過鹼對銀耳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6] 

銀耳分佈區域

銀耳圖片
銀耳圖片(13張)
野生銀耳主要分佈於亞熱帶,也分佈於寒帶、温帶和熱帶。在國內統計中,野生銀耳主要分佈於四川、雲南、福建、貴州、安徽、湖南、廣西、台灣等省市的山林地區。其中以通江銀耳最為著名。 [7] 
野生銀耳數量稀少,在古代屬於名貴補品。銀耳栽培起源於四川通江,據記載,通江銀耳至少在清同治四年(1865 年)已有大規模人工栽培。 [8]  古田縣是全國袋栽銀耳的發源地和主產區,是“古田銀耳”原產地區,是國內最大的銀耳商品化生產基地。 [7] 

銀耳栽培技術

銀耳的主要栽培方式為袋料栽培與段木栽培。段木栽培主要分佈在四川、河南、湖北等地。代料栽培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福建省是主產區。其中代料栽培銀耳最為著名的是福建古田銀耳;段木銀耳以四川通江銀耳最著名。 [3] 

銀耳段木栽培

銀耳栽培 銀耳栽培
1.栽培場地選擇及耳堂搭建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地形地勢及銀耳的生理特性,栽培場地選擇要求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陽坡不要陰坡;要土坡不要石坡;要低坡不要高坡。耳堂搭建有五種形式:即坑道式耳棚、地上式耳棚、林下耳棚、室內栽培和牛棚改作耳棚。 [9] 
坑道式耳棚具有防風保濕的效果,但需在前後按間距3m各挖一排通風洞,用於通風管理。地上式耳棚透氣性好,展耳好,但有易幹問題,要加強水分管理。林下搭建耳棚,其好處:一是銀耳生產不與糧食爭地;二是林下陰涼防風的小氣候,適宜於出耳育耳;三是林下栽培銀耳對育林可收到以短養長的效果;四是出耳期的噴水管理也有助於林木生長;五是林下栽培銀耳,菌林互為有利,銀耳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林木的氣體肥料,林木排出的氧氣有利於出耳育耳。 [9]  隨着農村住房條件的改善,一些閒置的房屋可改作耳堂,以降低生產成本。開春回暖耕牛出棚後,將牛棚改作耳堂,多能收到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栽培效果。 [9] 
耳棚的遮陽,一般是在棚膜上加蓋草簾或稻草;林下搭棚是在棚膜上飄一層遮陽網,以免漏進直射陽光。 [9] 
2.宜栽耳樹種的選擇及砍伐期
耳木即長有銀耳子實體的段木。 [10]  豫南山區耳木林的樹種結構主要是麻櫟栓皮櫟,就銀耳而論,當地耳農首選的是麻櫟。該樹種皮薄,截段架曬失水快,接種後走菌快,出耳早;而栓皮櫟樹皮厚,不脱皮,在噴水管理中樹皮濕的時間長,更適宜於栽培黑木耳 [9] 
砍樹期的確定應掌握在入冬林木休眠之後,早春萌動之前,在此期間以早為佳。此時砍樹,因處於休眠期的林木形成層不活動,樹皮與木質部結合緊密,不易脱皮。 [9] 
3.耳木的截段和架曬
耳樹砍倒後即剪去細枝,就地晾曬3~5d截段,截長1m,截後運至接種場地架曬。耳樹截段後粗細分開“井”字形起堆架曬20~25d。在此期間翻堆兩次,以使段木失水均勻。架曬至段木兩端有放射狀裂紋為度,此時段木含水量應在36%左右。段木過濕接種後走菌慢,會使銀耳菌吃木淺、耳子長不大、產量低。 [9] 
4.耳木的接種及發菌管理
耳木架曬後進行接種及發菌培養管理。
接種期:銀耳菌及香灰菌均屬中温型菌,菌絲生長適温是25~28℃。在豫南氣候條件下,段木適宜接種期應掌握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接種過早氣温低,發菌慢,拖長了發菌期,管理費工;過遲,出耳期會趕上南陽風(季風),受風害減產。 [9] 
接種方法:用電鑽打穴接種,菌穴直徑16mm(以往為10~12mm),株距4cm,行距12cm(過去為株距3cm,行距10cm)。銀耳有就穴出耳的生活習性,如此擴大菌穴,降低密度,使每穴銀耳菌絲含量增加,搶先佔居穴位發菌優勢,出耳早,耳子朵大。就用種量而論,比過去略有加大,按小頭直徑8~12cm,長1m的段木計,每根用種量150~175g。選用立體接種法制出的栽培種,掰塊接種,將菌塊接入穴孔,按壓密接,平整,不得懸空。接種後不加穴蓋,裸露培養髮菌。 [9] 
發菌管理:接種後“井”字形起架蓋膜,光、温、水、氣協調管理。經驗表明,
銀耳 銀耳
早春氣温偏低,接種後在陽光下起堆發菌,給以20d左右的增温培養效果好,發菌快,能抑制雜菌發生;在陰涼處發菌效果差。從接種至出耳需50~60d,不可過早進棚催耳,否則菌絲吃木淺,蓄積養分不足,耳子長不大,質量差,低產。在發菌過程中,前期9~10d翻堆一次,中後期3~4d翻堆一次,特別到後期隨着氣温回升和發菌量增大,更要加強翻堆散熱管理,嚴防高温燒菌。就菌棒發菌動態而論,棒子兩端截面有香灰菌旺盛發生變黑,並有10%~20%的棒子見耳,此時就可進棚起架催耳,進人出耳管理期。發菌期的水分管理,要掌握在接種40d才開始噴水,因為過早過多噴水,也會導致早出耳,耳長不大,低產問題。 [9] 
5.出耳期管理
起架早期,棚温控制在25~28℃,少量多次噴水,保持棒面、地面潮濕,以催耳發生。耳芽發生後,在育耳期加強通風管理,促使展耳好,不致形成圪墶耳。當地銀耳接種期多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耳盛期趕在6月上中旬,南陽風到來之前。若出耳期推遲,趕上南陽風,應停止噴水,待南陽風過後再繼續管理,催耳育耳。耳農經驗,每穴可出耳2~3潮,出耳到伏後9~10月。但在生產中,多數種户僅收一潮,應加強管理,挖掘這一增產潛力。 [9] 
6.採收及加工制幹
採收適期不以朵的大小為準,應以成熟度為準。適宜的成熟度為耳片充分展開,手捏整朵變得膨鬆有彈性,有載液感。採收方法,手扒比刀割好些。刀割留茬,下潮耳子要將耳茬頂起發生,不及手扒帶起耳基下潮耳子出耳順暢。 [9] 
採耳要趕在晴天。採收前停水1~2d,待耳片失水乾爽後採收。採下的耳子要及時加工制幹,可曬乾或烘乾,但加工前不能用水洗,否則會使制幹率下降,該得1kg的只能得0.8kg。產品加工後,按朵的直徑大小分級出售:1級5~10cm,2級3~5cm,3級2.5~3cm。 [9] 
段木銀耳產量水平多在1.5kg/100kg段木,高的可達3kg/100kg段木。採收一潮耳後需停水5~7d,間歇養菌後,再行下潮耳的催耳和育耳管理。 [9] 

銀耳代料栽培

銀耳 銀耳
銀耳屬於木腐型食用菌,生長在死樹、斷枝等木材上,這類食用菌在製作原種或栽培種時可以用木屑做原料,栽培生產中可以用木屑或段木做材料。代料栽培銀耳原料易得,生長週期短,操作簡單,產量比段木栽培有顯著的提高。 [11] 
1.銀耳裝袋滅菌
銀耳栽培現用配方含有適合比例的棉籽殼麩皮,石膏粉,加水的量與乾料的量是1:1~1.3。主料混均後加水,至終栽培料中含水量在55%~60%,pH在5.0~6.0之間。混勻栽培料,進行裝袋打穴,貼膠布後常壓滅菌。從拌料到滅菌不超過5個小時。滅菌時,袋子要擺放均勻整齊,這樣有利於蒸氣暢通環流,菌袋裝鍋後用旺火燒,3小時內使滅菌鍋內蒸汽温度達到100℃並保持14小時左右即可徹底滅菌。滅菌後待袋內温度降至室温方可接入菌種。接種後壓實,重新貼上原來封穴的膠布。注意的是每一操作都要無菌。滅菌後料袋直接移入培養室架牀上培養菌絲。 [7] 
2.銀耳發菌管理
銀耳菌絲生長適宜温度22~25℃,接種5d後菌絲萌發進入快速生長階段,栽培料的温度會有小幅度的上升,這時要因時制宜適當調控培養房的温度,否則高温會使菌絲受損。菌絲培養期間要避光,同時在培養期間還要及時的處理掉污染的菌包,以防止污染擴大。 [7] 
菌絲培養18d左右,穴與穴之間菌絲已經交融連接起來,可見有黑色素的分泌,此時可以揭掉膠布,上架培養,菌包要翻身放置即擴穴口朝下,蓋上報紙,噴水,保持地面濕潤,報紙濕潤,要隨時調控管理濕度,細噴勤噴。要加強通風,早、中、晚各通風一次,每次30min。 [7] 
3.銀耳出耳管理
經過18d的培養,菌袋內菌絲幾乎長滿,原基開始分化,耳芽形成,此時温度應控制在20~28℃,最適宜温度為23~25℃,增加散射光,加強通風,在高温季節温度超過26℃時,應多噴水,延長通風時間,以降低温度;在低温季節,則需要人工加温,以保證銀耳生長髮育的適宜温度。 [7] 
割膜擴穴(擴眼):當菌絲長滿後,菌包上架,開始割膜擴穴。具體做法是用刀片沿着膠布的對角線邊緣作圓形的劃開菌包,直徑有4~5cm的穴口,劃割時要均勻,不可重度損傷菌絲體。 [7] 
控制條件:加強温度、濕度的控制,子實體生長最適温度20~25℃,期間要適時的噴水加濕保持適濕環境,銀耳高產水分是一個關鍵因素,要合理的適當的控制,如果水分過大、通風不良常常會造成爛耳蒂。通風也是關鍵因素,氣温高時加強通風;氣温低時,要適當升温,始終保持適温。 [7] 
増加光照:子實體生長髮育階段,適當的散射光照射,子實體分化迅速,展片快,耳片肥大、色白、產量高。 [7] 
適時通風:每天噴水前把報紙揭開通風。當實體直徑長到5cm左右時可以把報紙揭掉,直接噴水。噴水要適宜,同時通風要跟上,通風管理如上。 [7] 

銀耳菌種獲取

銀耳孢子彈射法

生長中的·銀耳 生長中的·銀耳
這是利用新鮮的、成熟的子實體自動彈射出擔孢子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取朵大、色白、無病蟲害的新鮮銀耳作為種耳,用無菌水漂洗銀耳數次,再用無菌紗布或吸水紙,把銀耳表面的水分吸乾。因為耳片表面若有薄水層,便會影響銀耳擔孢子的彈射,並容易污染上雜菌。再把種耳切一小塊,以放入三角瓶或放入試管中不會碰到瓶壁或管壁為度,隨後用不鏽鋼小鈎鈎住小耳片,迅速懸掛在三角瓶或試管內,同時注意勿使種耳碰到培養基表面,以防污染雜菌,塞上棉塞,然後放在20℃~25℃條件下,經過24 h,從耳片上彈射出來的擔孢子,落在光滑的培養基表面上形成1 個霧狀的孢子印。此時,在無菌箱或無菌室中,將懸於瓶內的耳片取出,再塞上棉塞,移到20℃ ~ 25℃的室中培養,經過2d~3d,培養基表面就會出現許多乳白色、糊狀的小菌落,此係銀耳的酵母狀分生孢子。當培養基上出現酵母狀分生孢子的菌落時,為了防止和減少污染,應儘快地進行提純,即挑取少許沒有雜菌的銀耳酵母狀分生孢子,移入新的試管中進行培養。不管銀耳擔孢子或酵母狀分生孢子都不容易萌發成菌絲,所以直接用於生產時有困難,已較少採用。不過,為了獲得銀耳有性繁殖的後代,必須採用擔孢子分離法,並使之萌發成單核菌絲,然後進行配對實驗。 [10] 

銀耳組織分離法

香菇平菇不同,銀耳組織分離法比較難操作,實用意義也不大。因為耳片一旦膠質化之後,就不容易再長出菌絲,況且段木種植的或野生的銀耳,暴露在外界的生長時間很長,耳片上必定會附着各種雜菌,組織分離時既不容易把附着的雜菌洗掉,又不容易用藥品進行表面的滅菌處理,且容易導致銀耳和雜菌同歸於盡。只有位於樹皮和木質部之間的肥厚的耳基比較容易進行組織分離,可以獲得銀耳的純菌絲。不過用耳基分離來的銀耳純菌絲常是鵝黃色的或橙黃色的,不是純白的,菌絲生長的速度也比較慢,效果也不太理想。 [10] 

銀耳耳木分離法

利用耳木來進行分離,是獲得有實用價值的銀耳菌種最主要的方法。耳木分離法的主要技術是排除耳木中雜菌的干擾,防止分離時污染雜菌,必須把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單獨分離出來。對初學者來説,耳木分離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必須反覆練習,直到掌握分離的要領。 [10] 

銀耳病蟲防治

銀耳雜菌

在生產上常見的雜菌,感染段木的主要有棉腐菌、裂褶菌雲芝木黴等;為害子實體的,主要有青黴木黴、織殼黴(俗稱白粉病)、紅酵母等。其中以織殼黴最常見,為害最嚴重,發病的耳片形成一層粉狀物,並使子實銀耳體僵化。防治上以抓好栽培場所的清潔衞生和通風換氣為主,防止或減少病害發生。對發病嚴重的子實體應及時摘除,然後再噴石硫合劑進行控制。耳木污染其他雜菌對應及時刮除刷洗,然後用石灰水消毒,置陽光下曬1~2天再恢復管理。 [12] 

銀耳蟲害

銀耳 銀耳
常見的害蟲有線蟲蟎類、菌蠅、蛞蝓等,其中線蟲是引起爛耳的主要蟲害,侵害耳基使耳片得不到營養而腐爛。在預防上,用水要乾淨,防止水中帶有線蟲,段木勿沾泥土,防止線蟲入侵。對已發生的爛耳,應及時刮除,並用清水刷洗,防止蔓延。藥物防治可用1%醋酸或稀釋4倍的,或0.1%~0.2%敵百蟲噴射耳木,可以抑制線蟲的繁殖。蟎類也是銀耳的主要蟲害。繁殖極快,常蛀食菌絲和耳根,發生後,應用0.5%的敵敵畏噴灑耳場並用1:800倍的20%可濕性殺蟎碸浸濕耳木(浸後立即取出)或噴濕耳木進行防治。也可用800倍的樂果或敵百蟲噴殺。 [12] 

銀耳品質鑑別

銀耳看品相

幹銀耳 幹銀耳
優質銀耳應為白色或淺米黃色,朵基部呈現黃色、黃褐色,朵形完整。表面無黴變、無蟲蛀、有光澤、沒有雜質。銀耳並不是越白越好,很白的銀耳一般是使用硫磺燻蒸過的,所以選銀耳應選白中略帶黃色的。 [13] 

銀耳聞氣味

優質銀耳應該沒有什麼異味,如聞上去有酸臭等異味的建議不要購買。 [13] 

銀耳用手摸

優質銀耳含有較多的維生素和膠質,泡發後有韌度,不宜斷裂。手捏上去沒有發粘的感覺。 [13] 
如果家中已購有有異味的銀耳或者無法分辨其好壞,可以將銀耳用温水浸泡一小時後清洗,再反覆清洗浸泡多遍後使用,由於不良商家為求銀耳美觀多用硫磺燻蒸,而硫磺屬水溶性毒素,所以可以通過浸泡清洗的方法去除。 [13] 

銀耳主要價值

銀耳醫用價值

單株銀耳 單株銀耳
銀耳是一種極其名貴的滋補佳品,歷代皇家貴族均把銀耳看作延年益壽之品。現代醫學證明,銀耳主要的藥理有效成分是多糖銀耳多糖是銀耳最重要的組成成分,佔其乾重 60%~70%,同時銀耳多糖還是一種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起到扶正固本作用。並且銀耳多糖對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以及心、肝、腎等都沒有毒性,對小鼠的生殖能力和幼仔的成活率也沒有影響,同時未見其引起小鼠急性和慢性中毒,無致突變、致畸和致癌作用,屬於無毒害物質。 [4] 

銀耳營養價值

銀耳的蛋白質中含有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氨酸、絲氨酸、穀氨酸、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賴氨酸、丙氨酸、蘇氨酸、天門冬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組氨酸、甲硫氨酸等17種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大的是脯氨酸。 [14] 
銀耳的營養成分相當豐富,在銀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和多種氨基酸礦物質。詳細含量如下表:
銀耳 銀耳
銀耳和燕窩均為滋補之品,但燕窩價格昂貴,而銀耳無論顏色、口感、功效都與燕窩相同,而且價格便宜 。 [2] 
蛋白質佔幹銀耳重量的6%-10%,銀耳含有17種氨基酸,即纈氨酸、脯氨酸、絲氨酸、精氨酸、甘氨酸、賴氨酸、丙氨酸、蘇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穀氨酸、胱氨酸、天門冬氨酸、甲硫氨酸、組氨酸等,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人體所必需 8 種氨基酸中的 7 種,銀耳都可以提供,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 [15] 
銀耳含有大約0.6%-1.28%的脂肪,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約佔總脂肪酸量的75%左右,其中主要成分是亞油酸。 [15] 
銀耳中含有 4.0%-5.44%的無機鹽,如 S、P、Ca、Fe、Mg 和 Na 等。銀耳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即 VB1、VB2、VC和 VD等,此外銀耳還含有一定量的纖維素。 [15] 

銀耳食用方法

銀耳最好是用冷水泡。用熱水泡木耳和銀耳,不僅不易充分發開,口感還會綿軟發黏,其中不少營養成分都被溶解而損失掉了。 [16] 
銀耳一定要根部向上泡發,這樣才能泡透。待泡發後只需撿去泥沙和發硬的根結,不可搓洗,因為銀耳葉片薄脆,容易揉爛。 [17] 
銀耳煮完後當天食用最好,但所謂銀耳湯過夜後其營養成分減少,併產生有害成分亞硝酸鹽的説法是謠傳。 [18] 

銀耳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銀耳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61 千卡
蛋白質 10 g
脂肪 1.4 g
飽和脂肪酸 0.5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6 g
碳水化合物 67.3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30.4 g
82 mg
54 mg
369 mg
1588 mg
36 mg
0.17 mg
4.1 mg
0.08 mg
3.03 mg
3 μg
維生素A 8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5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25 mg
煙酸(煙酰胺) 5.3 mg
維生素E 1.26 mg
展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