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族三道茶

鎖定
三般茶也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範疇。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晚,“白族三道茶”項目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6] 
中文名
三道茶
別    名
三般茶
產地名稱
雲南白族
類    型
飲茶方式

白族三道茶引言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偏居於西南一隅的南詔大理國,是一方崇尚佛教的樂土。南詔後期,佛教被奉為國教,寺廟眾多,飲茶之風盛行,茶成為寺廟中日常飲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遊人的必備飲品。一時之間,民間爭相效仿,使茶飲這一雅事在大理成為一種流行時尚。
歲月蹉跎,滄海桑田,茶飲在大理逐步發展完善,並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呈現,“三道茶”這一獨特的茶道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三道茶”第一道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轉黃,茶香噴鼻,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頃,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因此茶經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並在茶盅裏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這樣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 [2]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現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遊的保留節目。
縱觀白族“三道茶”的傳承發展,是佛教活動的興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白族三道茶基本介紹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白語叫“紹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種風尚,大凡賓客上門,主人一邊與客人促膝談心,一邊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燒水。待水沸開,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長輩親自司茶。

白族三道茶由來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白族的三道茶當初只是長輩對晚輩求學、學藝、經商,以及新女婿上門時的一種禮俗。它的形成,還伴隨着一個富有哲理的傳説: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蒼山腳下,住着一位手藝高超的老木匠。他帶有一個徒弟,學了多年還不讓出師。一天,他對徒弟説:“你作為一個木匠,會雕會刻,還只學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樹鋸倒,鋸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師。”徒弟不服氣,就跟着師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慄樹,立即鋸起樹來。但還未等徒弟將樹鋸成板子,已覺口乾舌燥,只好懇求師父讓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師父不依。到傍晚時分,還未鋸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隨手抓了一把樹葉,放進口裏咀嚼,想用來解渴。師父看了徒弟又皺眉頭,又咂舌的樣子,笑着問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實説:“好苦啊!”師父這時才語重心長地説:“你要學好手藝,不先吃點苦頭怎行啊?”這樣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雖然鋸好,但徒弟已筋疲力盡,累倒了。這時,師父從懷裏取出一塊紅糖遞給徒弟,鄭重地説:“這叫先苦後甜!”徒弟吃了這塊糖後,覺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於是趕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從此以後,師父就讓徒弟出師了。
分別時,師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去後,問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麼味都有。”師父聽了,哈哈大笑,説道:“這茶中情由,跟學手藝、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後甜,還得好好回味。”自此開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輩學藝、求學時的一套禮俗。以後,應用範圍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客,特別是在新女婿上門、子女成家立業時,長輩諄諄告誡晚輩的一種形式。

白族三道茶文化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
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
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白族三道茶意義

由於這種煮茶方法能發出似雷響的聲音,響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據説,這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一當響雷茶煮好後,主人就提起砂罐,將茶湯一一傾入茶盅,再由小輩女子用雙手捧盅,奉獻給各位客人,在一片讚美聲中,主客雙方一邊喝茶,一邊敍誼,預示着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

白族三道茶分類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裏一年四季不滅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產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瀰漫時再衝入滾燙開水製成。此道茶以濃釅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講究“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衝喝為目的,以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舉步維艱,創業之始,苦字當頭。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境,我們惟有學會忍耐並讓歲月浸透在苦澀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體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從而對人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產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為佐料,衝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製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經過困苦的煎熬,經過歲月的浸泡,奮鬥時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成長,最後碩果累累。這是對勤勞的肯定,這是付出的回報。當我們在鳥語花香裏,明月清輝下品嚐甜美的果實之時,我們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姜、桂皮作料,衝“蒼山雪綠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後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姜在白語中讀“菒”,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財,大富大貴)。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稱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歷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諸如名利、權勢、富貴榮華等等的誘惑。要做到“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氣度。如果一味沉湎於成功或失敗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過執着,就會作繭自縛,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喪失了許多人生樂趣。所以,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我們不妨看得輕些淡些,不要讓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拋棄的重負,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

白族三道茶沖泡水温要求

三道茶的沖泡水温要求在九十度以上茶葉有:
沖泡的茶葉種類:鐵觀音水仙凍頂烏龍、佛手等。
揉捻茶類:鐵觀音、佛手等接近球狀的茶。
焙火的茶類:色澤較黑、較暗的茶。
陳年茶類:任何妥善儲存的陳年茶,以鐵觀音、水仙較常見。
三道茶的沖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間的茶葉有:
輕發酵的茶類:如文山包種茶,若焙火較重,仍以高温沖泡。
芽茶類:如白毫烏龍、高級紅茶等。
燻花茶:香片、包種茶、燻花。
三道茶的沖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以下的茶葉有:
綠茶類:如龍井碧螺春等。若品嚐時仍覺得苦味太重,可再降低水温。

白族三道茶喝法

三般茶的喝法是:先將本地產的綠茶放特製的小砂罐裏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葉烤脆、烤香、變黃時,衝入罐中少許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
再將沸水衝滿,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濃郁,有烤茶的特殊馥郁,斟入小茶盅內,此第一道茶,稱為頭道苦茶
在砂罐裏注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紅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幾粒花椒等,稱為三道回味綿。
茶葉內含茶多酚生物鹼蛋白質、糖類、有機酸、多種維生素、礦質元素、芳香成分等,兼有藥理和營養兩方面作用。具有提神醒腦、利尿強心、清熱降火、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等特點。中國是茶是故鄉,民族地區由於自身的生活習俗形成的特殊飲茶方法,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白族三道茶品茶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種人生境界。
塵世的每一個人,當我們在酒足飯飽之餘,慢慢品茶之時,不妨讓這飽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讓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白族三道茶歷史淵源

早在唐代《蠻書》中就有記載,一千年前的南詔時期,白族就有了飲茶的習慣。明代的徐霞客來大理時,也被這種獨特的禮俗所感動。在他的遊記中這樣描述它“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所謂“注茶為玩”,就是把飲茶作為一種品賞的藝術活動,也即是後人所稱的茶道
在白族當地,飲三道茶有一種調節人際關係和傳揚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在公園船頭,飲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內容都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在歡迎客人和來賓的重要場合,顯得更加隆重和熱烈。
三道茶中,每一道都伴有三至五個節目,身穿漂亮民族服裝的“金花”和“阿鵬”們(白族姑娘統稱為“金花”,小夥子統稱為“阿鵬”)載砍載舞,邊表演邊勸茶,而當第三道回味茶飲至過半時,那些金花和阿鵬們便會熱情地邀請客人走到場子中間,一起唱歌和跳舞,從而將活動推向高潮。
白族傳統"三道茶",尤其是大理白族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已經讓品嚐"三道茶"更富含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了。 [3] 

白族三道茶吳江三道茶

雲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氣,江蘇吳江也有三道茶,主要流行於吳江市西南部的農村,飲來別有風味。吳江三道茶喝法的特點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先甜後鹹再淡”。
頭道茶叫飯餈幹茶。一般是用來招待貴客,或是招待第一次上門的新客及來訪的親戚的。但這卻是一道不用茶葉的茶禮,只是飯餈幹加糖衝上開水即成。飲用倒是十分方便,但飯餈乾的製作卻挺費勁,所以也就顯出此茶的禮重。
據説飯餈幹是這樣製成的:“先用飯剷剷些煮好的新糯米飯於鍋底,使勁研磨米飯直到成一層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勻地貼在鍋底四周。待皮子邊緣翹開,把它剷出,這便是飯餈幹。”這活幹起來很累人的,即使是在冬天,也會搞得滿頭大汗。並且還需另有一個專人灶下燒火,要嚴按執行掌鏟人的命令要求,控制好火旺火緩。
開水沖泡好的飯餈幹茶,實際上是一種泡飯而已,但卻如白雲片片,梨花朵朵,滿屋生香,軟而不爛,香甜適口。第二道是燻豆茶。主要用料是燻豆和茶葉,再輔以炒熟的芝麻、曬乾的胡蘿蔔條和橘子皮,還有新鮮的震澤黑豆腐乾之類,味略鹹。此茶的特點是多色多味,鄉土氣息濃郁。
最後一道是清茶。當地人又謙稱為淡水茶。清茶者,茶葉與白開水也,這才是真正的茶。
有人這麼説吳江三道茶:先吃泡飯,再喝湯,最後飲茶,與我們一般的飲食程序無異。
[4] 

白族三道茶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獲得“白族三道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