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文珂

鎖定
白文珂(876年—954年),字德温,太原人。 [1]  唐末至五代時期將領。
白文珂於唐末從軍於晉王李克用麾下,累官振武都指揮使。此後他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官拜鎮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北京副留守、河中節度使、天平節度使、西京留守等職,並加同平章事後漢隱帝時,以河中府行營都部署之職參與平定河中李守貞之叛。後周時以太子太師之銜致仕,封晉國公。
顯德元年(954年),白文珂去世,年七十九。
本    名
白文珂
別    名
白侍中
德温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
出生日期
876年
逝世日期
954年
主要成就
參與討平河中之叛
官    職
太子太師
爵    位
晉國公

白文珂人物生平

白文珂初入晉軍

白文珂於唐朝末年在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後唐太祖)麾下從軍,任河東牙將,後改任遼州副使。 [2]  唐昭宗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其子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白文珂被轉拜為振武都指揮使。 [3] 

白文珂立功北邊

後唐明宗天成(926年—930年)年間,成德軍節度使王建立表薦白文珂為鎮州馬步軍都指揮使,並遙拜舒州刺史、檢校司空。此後,他歷任青州、魏府都指揮使及瀛、蔚、忻、代四州刺史。任代州刺史時,他還兼任蕃漢馬步都部署。 [4] 
天福六年(941年),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後漢高祖)出任河東節度使、北京(太原)留守。劉知遠臨行前,表薦白文珂為北京副留守、檢校太保 [5] 
開運元年(946年),白文珂在七里烽擊破入侵的遼軍,斬首一千餘級,生擒遼國將校七十餘人。 [6-7] 

白文珂開漢功臣

天福十一年(946年)末,遼國滅後晉,入都城開封(今河南開封)。劉知遠聞訊後,分兵守衞河東鎮各處,以防遼軍入侵,又派客將王峻奉表覲見遼太宗耶律德光。不久後,劉知遠再派白文珂覲見耶律德光,向其進貢珍奇的絲織品及名馬,但耶律德光已悉知劉知遠觀望的態度。在白文珂返回後,劉知遠及其幕僚開始商議稱帝建國事宜。 [8]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劉知遠稱帝反遼,建立後漢政權。 [9]  三月,授白文珂為河中節度使、西南面招討使、檢校太傅一作檢校太尉)。 [10]  七月,劉知遠改授白文珂為天平軍節度使,並加同平章事,成為使相 [11-12] 

白文珂平叛河中

乾祐元年(948年)三月,白文珂被起用為保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師,鎮陝州(今河南陝縣)。 [13-14]  同月,河中節度使李守貞自稱秦王,與鳳翔、永興二鎮一同發動叛亂。 [15]  四月,後漢隱帝劉承祐命白文珂充任河中府行營都部署,率軍討伐李守貞。 [16]  白文珂進屯同州今陝西大荔),並於七月兼知河中行府事。 [17] 
儘管劉承祐相繼派遣包括白文珂在內的諸將討伐三鎮叛亂,但各軍只分駐於潼關、同州、咸陽等地。唯一逼近長安(永興軍首府,今陝西西安)的大將郭從義、王峻又勢如水火,互相交惡,使得平叛進展緩慢。八月,劉承祐命樞密使郭威後周太祖)西征,總統諸軍。旋即下詔令白文珂趕赴河中鎮、西南面行營都部署趙暉趕赴鳳翔鎮。 [18-19]  郭威抵達前線後,召開軍事會議,在會上採納了鎮國軍節度使扈彥珂的建議,決意先攻李守貞,再破其餘兩鎮。不久後,經過郭威的部署,後漢軍以三路包圍蒲州河中鎮首府,今陝西永濟):
  1. 郭威自陝州進軍;
  2. 白文珂及寧江軍節度使劉詞自同州進軍;
  3. 昭義軍節度使常思自潼關進軍。 [20] 
白文珂首先率部攻克蒲州外的險要之地蒲津關又名西關城),得以在黃河西岸立營,而常思、郭威分別於蒲州城南、城西立營,後漢軍對蒲州形成了合圍之勢。 [21]  諸將都請求立刻攻城,而郭威只命白文珂等率領兩萬民夫挖長壕、築連城,緊圍蒲州,自己則以逸待勞,只沿河設哨卡,以此來困死李守貞。 [22]  至乾祐二年(949年)四月,蒲州城中糧盡,李守貞的數次企圖突圍,也都遭遇失敗。 [23]  七月,郭威、白文珂等破蒲州,平河中之叛。 [24] 
八月,郭威、白文珂等凱旋迴京,途經洛陽。西京即洛陽)留守王守恩乘轎出迎,郭威大怒,認為自己遭到了侮慢,他旋即擬堂帖,命白文珂接替王守恩任西京留守,白文珂不敢違背郭威,於是受命。朝廷得知後,不予過問,任命白文珂兼侍中,充任西京留守、河南尹 [25]  [26] 

白文珂致仕善終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政權,白文珂被加兼中書令一職。不久後,他以太子太師銜致仕。 [27]  白文珂致仕之前,向郭威舉薦幕客昝居潤北宋時官至義武軍節度使,卒贈太師)。 [28]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封白文珂為晉國公。同年,白文珂在洛陽逝世,享年七十九歲。柴榮為其輟朝一日。 [29] 

白文珂主要影響

白文珂自唐末入行伍,相繼從屬於晉王李克用李存勖麾下; [2]  後晉出帝時,在七里烽迎敗遼軍; [7]  後漢隱帝乾祐元年(948年),以河中府行營都部署之職討伐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之叛,首先攻克黃河西岸的要險蒲津關,並參與包圍蒲州河中鎮首府,今陝西永濟),於次年平定叛亂。 [25] 

白文珂歷史評價

薛居正:自(何)福進而下,皆將帥之英也,擁旌作翰,諒亦宜然。 [30] 舊五代史
宋祁:若(白)文珂、(王)守恩皆位兼將相,漢大臣也,而周太祖以一樞密使頭子易置之,如更戍卒。 [31] 新五代史

白文珂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白辯
生平不詳。
父親
白君成
唐朝時任遼州刺史
兒子
白廷誨
北宋時歷任右衞將軍等職。
女兒
白氏
嫁後漢同平章事王章。
表格參考資料: [32-35] 

白文珂史料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 [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白文珂,字德温,太原人也。
  • 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文珂初事後唐武皇,補河東牙將,改遼州副使。
  • 3.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莊宗嗣位,轉振武都指揮使。
  • 4.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天成中,鎮州節度使王建立表為本州馬步軍都指揮使,遙授舒州刺史、檢校司空,歷青州、魏府都指揮使,歷瀛、蔚、忻、代四州刺史。領代州日,兼蕃漢馬步都部署。
  • 5.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漢高祖鎮並門,表為副留守、檢校太保。
  • 6.    注:契丹滅後晉後改國號為遼,為示統一,詞條中一概稱作遼。
  • 7.    《舊五代史·卷八十三·(晉書)少帝紀三》:開運元年……九月……壬辰,太原奏,代州刺史白文珂破契丹於七裏烽,斬首千餘級,生擒將校七十餘人。
  • 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六·後漢紀一》:(天福十二年)晉主與契丹結怨,知遠知其必危,而未嘗論諫。契丹屢深入,知遠初無邀遮、入援之志。及聞契丹入汴,知遠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軼。遣客將安陽王峻奉三表詣契丹主:一,賀入汴;二,以太原夷、夏雜居,戍兵所聚,未敢離鎮;三,以應有貢物,值契丹將劉九一軍自土門西入屯於南川,城中憂懼,俟召還此軍,道路始通,可以入貢。契丹主賜詔褒美,及進書,親加"兒"字於知遠姓名之上,仍賜以木枴。胡法,優禮大臣則賜之,如漢賜幾仗之比,惟偉王以叔父之尊得之。知遠又遣北都副留守太原白文珂入獻奇繒名馬,契丹主知知遠觀望不至,及文珂還,使謂知遠曰:“汝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意欲何所俟邪?”蕃漢孔目官郭威言於知遠曰:“虜恨我深矣!王峻言契丹貪殘失人心,必不能久有中國。”或勸知遠舉兵進取。知遠曰:“用兵有緩有急,當隨時制宜。今契丹新降晉軍十萬,虎據京邑,未有他變,豈可輕動哉!且觀其所利止於貨財,貨財既足,必將北去。況冰雪已消,勢難久留,宜待其去,然後取之,可以萬全。”
  • 9.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二月戊辰,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等上箋勸進。辛未,皇帝即位,稱天福十二年。
  • 10.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天福十二年……三月……癸丑,以北京副留守、檢校司徒白文珂為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
  • 11.    《舊五代史·卷一百·(漢書)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秋七月……以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白文珂為鄆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 1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漢國初建,授河中節度使、西南面招討使、檢校太傅。漢祖定兩京,改天平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 1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漢書)隱帝紀上》:乾祐元年……三月……以前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白文珂為陝州節度使。
  • 14.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未幾,鎮陝州,檢校太師。
  • 1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三月丁丑)是日,邠、涇、同、華四鎮俱上言護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守貞與永興、鳳翔同反。
  • 1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四月)以鎮寧節度使郭從義充永興行營都部署,將侍衞兵討趙思綰。戊子,以保義節度使白文珂為河中行營都部署,內客省使王峻為都監。辛卯,削奪李守貞官爵,命文珂等會兵討之。
  • 1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七月)戊辰,以郭從義為永興節度使,白文珂兼知河中行府事。
  • 18.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會河中李守貞叛,詔充河中府行營都部署。時文珂已老,朝議恐非守貞之敵,乃命太祖西征。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八月)自河中、永興、鳳翔三鎮拒命以來,朝廷繼遣諸將討之。昭義節度使常思屯潼關,白文珂屯同州,趙暉屯咸陽。惟郭從義、王峻置柵近長安,而二人相惡如水火,自春徂秋,皆相持莫肯攻戰。帝患之,欲遣重臣臨督。壬午,以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諸軍皆受威節度。……詔白文珂趣河中,趙暉趣鳳翔。
  • 2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郭威與諸將議攻討,諸將欲先取長安、鳳翔。鎮國節度使扈彥珂曰:“今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守貞亡,則兩鎮自破矣。若舍近而攻遠,萬一王、趙拒吾前,守貞掎吾後,此危道也。”威善之。於是威自陝州,白文珂及寧江節度使、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劉詞自同州,常思自潼關,三道攻河中。
  • 21.    《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九》“大同府”條:其重險,則曰蒲津……蒲津關,在平陽府蒲州西門外,黃河西岸……漢乾祐初,李守貞以河中叛,漢將白文珂克西關城,柵於河西。
  • 2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諸將欲急攻城,威曰:“守貞前朝宿將,健鬥好施,屢立戰功。況城臨大河,樓堞完固,未易輕也。且彼馮城而鬥,吾仰而攻之,何異帥士卒投湯火乎!夫勇有盛衰,攻有緩急,時有可否,事有後先;不若且設長圍而守之,使飛走路絕。吾洗兵牧馬,坐食轉輸,温飽有餘。俟城中無食,公帑家財皆竭,然後進梯衝以逼之,飛羽檄以招之。彼之將士,脱身逃死,父子且不相保,況烏合之眾乎!思綰、景崇,但分兵縻之,不足慮也。”乃發諸州民夫二萬餘人,使白文珂等帥之,刳長壕,築連城,列隊伍而圍之,威又謂諸將曰:“守貞向畏高祖,不敢鴟張;以我輩崛起太原,事功未著,有輕我心,故敢反耳。正宜靜以制之。”乃偃旗卧鼓,但循河設火鋪,連延數十里,番步卒以守之。遣水軍艤舟於岸,寇有潛往來者,無不擒之。於是守貞如坐網中矣。
  • 2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李守貞屢出兵欲突長圍,皆敗而返。遣人齎蠟丸求救於唐、蜀、契丹,皆為邏者所獲。城中食且盡,殍死者日眾。
  • 2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二年)秋,七月……甲寅,郭威攻河中,克其外郭。……壬戌,李守貞與妻及子崇勳等自焚,威入城,獲其子崇玉等及所署宰相靖〈山餘〉、孫願、樞密使劉芮、國師總倫等,送大梁,磔於市。
  • 25.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河中平,文珂授西京留守、河南尹。
  • 2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二年)八月,甲申,郭威自河中還,過洛陽;守恩自恃位兼將相,肩輿出迎。威怒,以為慢己,辭以浴,不見,即以頭子命保義節度使、同平章事白文珂代守恩為留守,文珂不敢違。守恩猶坐客次,吏白:“新留守已視事於府矣。”守恩大驚,狼狽而歸,見家屬數百已逐出府,在通衢矣。朝廷不之問,以文珂兼侍中,充西京留守。
  • 27.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太祖踐阼,加兼中書令,頃之,以太子太師致仕。
  • 28.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延廣卒,居潤往依陝帥白文珂,文珂致仕,乃表薦居潤於周祖。
  • 29.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世宗即位,封晉國公。顯德元年,卒於西京,年七十九。輟視朝一日。
  • 30.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6]
  • 31.    《新五代史·卷四十六·雜傳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29]
  • 3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曾祖辯。父君成,遼州刺史。
  • 33.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列傳第二百三十八》:(宋太祖)即命忠武軍節度王全斌充鳳州路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右衞將軍白廷誨充濠砦使,……率禁兵三萬人、諸州兵二萬人分路討之。
  • 34.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子廷誨,仕皇朝,歷諸衞將軍卒。
  • 35.    《舊五代史·卷一百七·(漢書)列傳四》:(王)章之妻即白文珂之女也,……妻白氏,禍前數月而卒。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