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帶魚

鎖定
白帶魚是帶魚科帶魚屬的魚類動物。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略長,向後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達40%左右。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鋭,吻尖長;左右額骨分開。眼中大,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髮達鋭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鈎狀大犬齒2對;下頜倒鈎狀多於尖形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 [4] 
白帶魚分佈於全世界於1-400米的温、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四周海域,台灣地區除了西部以外,各地皆產。暖温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開放性之大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偶爾進入河口區。性兇猛;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佈之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羣遊性,性極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4-10月是產卵極盛期,產浮性卵。 [4] 
白帶魚是經濟性食用魚。產量甚大,是極重要的經濟漁獲,全世界年產量超過500000噸。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魚種。肉質佳,體型大者常分段出售,油炸或醃食,甚或作生魚片均可。 [4] 
外文名
Largehead hairtail
別    名
高鰭帶魚
白魚
裙帶
油帶
天竺帶魚
中文學名
白帶魚
拉丁學名
Trichiurus lepturus(Linnaeus, 1758)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帶魚科
帶魚屬
白帶魚
分佈區域
全世界温.熱帶海域
食    物
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主

白帶魚外形特徵

白帶魚 白帶魚
眼中大;虹彩白色。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髮達鋭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鈎狀大犬齒2對;下頜倒鈎狀多於尖形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具III棘,共130-141軟條,肛門前背鰭數38-42;臀鰭完全退化,起始於背鰭第43-45軟條之下方,棘狀化,但通常埋於皮下;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淡白而呈透明狀,具不顯著之黑緣;尾端呈黑色。

白帶魚地域分佈

Trichiurus lepturus分佈 Trichiurus lepturus分佈
全世界温、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四周海域,台灣地區除了西部以外,各地皆產。

白帶魚生活環境

Trichiurus lepturus
Trichiurus lepturus(17張)
暖温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開放性之大洋水域,水深在60-100米間,亦常遊至深遠350米,甚至更深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佈之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羣遊性,性極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白帶魚生活習性

白帶魚
白帶魚(5張)
生活於1~400米海域,為洄游性魚類,性兇猛,偶爾進入河口區。白天幼魚與亞成魚會在水層底部活動,晚上則遊至水錶面覓食,大型成魚則與亞成魚的活動時間相反,棲息時常以頭上尾下的方式立於水中。肉食性,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主。4~10月是產卵極盛期,產浮性卵。

白帶魚經濟價值

經濟性食用魚。產量甚大,是極重要的經濟漁獲,全世界年產量超過500000噸。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巾著網及定置網等。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魚種。肉質佳,體型大者常分段出售,油炸或醃食,甚或作生魚片均可。 [1-3] 

白帶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白帶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66 千卡
蛋白質 16.5 g
脂肪 20.9 g
膽固醇 72 mg
脂肪酸 17 g
飽和脂肪酸 5.8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3.9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7.3 g
水分 62 g
灰分 1 g
葉酸 2 μg
αE 1.2 mg
88 mg
29 mg
180 mg
290 mg
12 mg
0.02 mg
0.2 mg
0.02 mg
0.5 mg
維生素A 52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7 mg
煙酸(煙酰胺) 3.9 mg
泛酸 0.56 mg
維生素B6 0.2 mg
維生素B12 0.9 μ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1 mg
維生素D 14 μg
維生素E 1.2 m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