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尾鳾

(雀形目鳾屬動物)

鎖定
白尾鳾(學名:Sitta himalayensis):小型鳥類,體長105-125毫米。整個上體灰藍色,前額、眼先黑色並沿眼、頸側向後一直延伸到肩,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貫眼紋。頦、喉、頰棕白色,其餘下體淺棕黃色,中央尾羽基部白色。是小型鳴禽,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悦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蹠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上體灰藍;下體淺棕黃;頭、頸兩側有一道黑紋;中央尾羽基部白色。
常在樹幹、樹枝、岩石上等地方覓食昆蟲、種子等。在洞中築巢,冬季有儲存食物習性。是唯一能頭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樹的鳥類。棲息於松樹林,落羽杉和其他針葉樹。主要食物是昆蟲和松樹種子。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和越南。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外文名
White-tailed Nuthatch
中文學名
白尾鳾
拉丁學名
Sitta himalay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鳾科
鳾屬
白尾鳾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時間
Jardine & Selby, 1835

白尾鳾形態特徵

白尾鳾雄性成鳥前額基線、眼先和眼後紋黑色並沿頸側延伸至肩;眉紋近白而不顯著;上體、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灰藍色;初級飛羽及外側次級飛羽暗褐,羽緣與背同色;中央尾羽灰藍,基部約2/3斜行1個明顯白斑;外側2對尾羽純黑;次1對亦同,先端微灰;第2對外側尾羽先端具灰黑色寬闊端斑,內翈具白色次端斑;最外側1對尾羽具灰色端斑和斜形白色次端斑;頦、喉和頰棕白;頸側及下體棕黃或淺皮黃,腹部較濃著;初級飛羽腹面基部白色;脅和尾下覆羽呈棕紅色;翅下覆羽純黑。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僅下體稍淡。幼鳥與成鳥相似。
虹膜褐色;嘴黑,下嘴基部象牙色;跗蹠和趾暗褐色,爪角褐色。幼鳥上嘴黑褐,下嘴象牙色,先端色較深;跗蹠角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12-16克,♀12-14克;體長♂105-125毫米,♀110-125毫米;嘴峯♂13-15毫米,♀13-15毫米;翅♂68-73毫米,♀67-72毫米;尾♂37-42毫米,♀36-42毫米;跗蹠♂17-18.5毫米,♀16-18.5毫米。 [2]  (注:♂雄性;♀雌性)

白尾鳾棲息環境

棲息於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間,棲息地海拔1500-3000米,為中、高山常見種。 [2] 

白尾鳾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間多呈家族羣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羣活動和覓食。多在喬木上部或樹冠層及高的側枝上,能沿樹幹上下跳躍,啄食樹幹和樹皮縫隙中的昆蟲,習性和其他相同。
主要以昆蟲為食,如甲蟲、蝽蟓、飛蝨和其他鞘翅目、膜翅目和鱗翅目昆蟲,以及蟲卵等,偶爾吃植物漿果。 [2] 

白尾鳾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越南;中國西藏(吉隆、聶拉木、昌都地區西南部)、雲南(高黎貢山中段片馬、瀘水以南地區、營盤、景東)。 [3] 
白尾鳾分佈圖 白尾鳾分佈圖

白尾鳾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早在3月末即已開始營巢產卵,巢多築於闊葉樹上天然樹洞中,也利用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作巢,有時也將一些裂隙擴大成適合的巢洞。洞入口常州用泥土塗抹的很圓很小,洞內墊有細草、苔蘚或羽毛。每窩產4-6枚卵,卵白色、被有紅色斑點。 [2] 

白尾鳾亞種分化

白尾鳾(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Sitta himalayensis australis
Koelz, 1951
2
Sitta himalayensis himalayensis
Jardine & Selby, 1835
[4] 

白尾鳾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白尾鳾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