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尾藍仙鶲

(鶲科仙鶲屬動物)

鎖定
白尾藍仙鶲(學名:Cyornis concretus):體長16釐米,是一種體型略大的暗色鶲。尾扇開時具白色斑塊。雄鳥上體深藍,頭側及飛羽黑色;下體為胸深藍色漸變為臀部白色。與海南藍仙鶲的區別在體型較大且有尾輝;與白尾藍鴝的區別在腹部及臀白色。雌鳥褐色具白色寬項紋,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與雌棕腹大仙鶲棕腹仙鶲的區別在大小不同且頸部無藍色斑塊。亞成鳥褐色,上體具鏽色點斑,下體具黑色鱗狀紋。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腳深灰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竹林和次生林中。棲於丘陵及半山區森林的林下灌叢。留鳥。性孤僻。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頻繁的在枝間跳躍或飛入空中捕捉昆蟲。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印度阿薩姆、中國西南、東南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白尾藍仙鶲
拉丁學名
Cyornis concretus
外文名
White-tailed Flycatch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仙鶲屬
白尾藍仙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3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183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白尾藍仙鶲形態特徵

白尾藍仙鶲
白尾藍仙鶲(10張)
白尾藍仙鶲雄鳥額基、眼先黑色,額、頭頂、枕和翅上小覆羽輝鈷藍色,尤以眼上面最亮。背、肩、腰、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深藍色,飛羽暗褐色,羽緣藍色,4對中央尾羽和最外側一對尾羽暗藍色或藍黑色,其餘尾羽主要為白色,頭側、頦、喉和胸深藍色,下胸和兩脅藍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等其餘下體白色。 [3] 
雌鳥上體紅褐色或橄欖褐色沾棕。額基和眼先棕黃色雜有白色,額和頭頂前部較棕紅和鮮亮,腰亦較棕但不及頭頂,兩翅暗褐色,羽緣亮棕色,內側翅上覆羽同背。尾褐色或暗紅褐色,從第三對中央尾羽起兩翈在靠近端處有寬闊的白斑,而且從內向外白斑逐漸向基部擴大,到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為白色。頰和耳覆羽橄欖褐色具淡色羽軸紋。頦、喉、胸棕褐色或暗棕褐色,上胸橫跨一大型白斑。腹、肛周和尾上覆羽白色。 [3]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長約150-175毫米,嘴峯18-19毫米,翅91-93毫米,尾66-72毫米,跗蹠23-24毫米。 [3] 

白尾藍仙鶲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竹林和次生林中。棲於丘陵及半山區森林的林下灌叢。 [3] 

白尾藍仙鶲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頻繁的在枝間跳躍或飛入空中捕捉昆蟲。停息時喜歡把尾散開,露出白色尾羽。叫聲是響亮的噝噝哨音"where are you"或tuu tii聲,第二聲較高,末聲最低。告警時作粗啞的scree聲。 [3]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3] 

白尾藍仙鶲分佈範圍

分佈於文萊達魯薩蘭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
白尾藍仙鶲分佈圖 白尾藍仙鶲分佈圖

白尾藍仙鶲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森林中岸邊岩石洞穴中,巢呈杯狀,幾乎完全由苔蘚構成。卵黃灰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0毫米×23.9毫米。 [3] 

白尾藍仙鶲亞種分化

白尾藍仙鶲(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尾藍仙鶲指名亞種
Cyornis concretus concretus
Müller, S, 1836
2
Cyornis concretus cyaneus
Hume, 1877
3
白尾藍仙鶲加里曼丹亞種
Cyornis concretus everetti
Sharpe, 1890
[2] 

白尾藍仙鶲保護現狀

白尾藍仙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白尾藍仙鶲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