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堊假耳蕨

鎖定
白堊假耳蕨是一種假耳蕨屬物。
中文名
白堊假耳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真蕨亞門
假耳蕨屬
白堊假耳蕨
分佈區域
中國遼寧省
拉丁學名
Pseudopolystichum cretaceum Deng et Chen

白堊假耳蕨形態特徵

僅發現生殖羽片。生殖蕨葉二次羽狀,披針形,保存長16 cm,寬9 cm。中軸較粗,下部約2.5 mm,向上漸細,微彎,表面光滑,具縱脊;末次羽軸細,0.3~0.5 mm,以70° 角近對生,末次羽片披針形,長約5 cm,寬約1.5 cm,最寬處在基部,向上漸窄,約在3/4 以上加速收縮,頂尖,末次羽片基部的小羽片近對生,向上4~5 枚小羽片後轉變為上先出型,小羽片長舌形或披針形,正常者長5~7 mm,寬1~3 mm;向羽片的上部,小羽片漸小,顯短胖一些。小羽片最寬處在基部,兩側平行,到小羽片的3/4 以上開始收縮,漸窄,頂部尖,直或略向前彎,邊緣分裂為5~8 對三角形鋸齒。葉脈不清楚,推測為羽狀。孢子囊羣着生於小羽片的背面,於中脈的兩側,呈兩排,每一個鋸齒中含一個孢子囊羣。每一小羽片有5~8 對囊羣。囊羣近圓形或橢圓形,長0.7~0.8 mm,寬0.5~0.6 mm,橫置於小羽片上,幾乎佔滿了小羽片的面積。孢子囊託位於囊羣的中央,孢子囊排列於孢子囊羣的周緣,囊羣蓋可能為盾狀着生,由不規則細胞組成。孢子囊球形,直徑約150 μm。環帶直立,圍繞孢子囊的3/4 左右,約由16 個加厚細胞組成。大多數孢子囊已成熟而開裂,其環帶伸展開狀。每一個孢子囊產64 個孢子。孢子兩面型,極面觀橢圓形,赤道軸長20~30 μm,極軸長約20 μm。單縫,縫線長約15 μm,有時為脊線狀,有時為裂縫狀。在一些孢子的表面有一層不規則的膜,其上還見到不規則的網狀紋飾。這層膜使得孢子外形不甚規則,縫線長度不清楚;特別是從一些剛打開的孢子囊中取出的孢子具有這種結構,表明可能為孢子的周壁。其他孢子可能由於處理過程中遭破壞而失去了這一層膜,只留下了外壁。孢子外壁也有光滑和有顆粒的兩種情況。大多數情況下孢子的表面較光滑,在透射光下基本見不到紋飾,在掃描電鏡下也是光滑或只有細微的顆粒,使得孢子表面比較粗糙。但在一些情況下,孢子遠極面上有較明顯的圓形顆粒紋飾,而近極面上有較小的顆粒(鄧勝徽和陳芬,2001)。 [1] 

白堊假耳蕨分佈區域

遼寧鐵法盆地,小明安碑組;早白堊世
參考資料
  • 1.    中國化石蕨類植物,2010:第3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