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四品

鎖定
白四品是回族特色茶飲,由陝青茶、白糖、芝麻、柿餅沖泡而成。寧夏回族民間有諺語云:“不管有錢沒錢,先刮三響蓋碗。”每個回族家庭至少有兩套蓋碗盅子,有的多達十幾套。他們喜用蓋碗子飲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飲茶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文名
白四品
別    名
蓋碗茶
主要原料
陝青茶,白糖
是否含防腐劑
主要食用功效
開胃化食

白四品簡介

白四品是回族特色茶飲,由陝青茶、白糖、芝麻、柿餅沖泡而成。蓋碗茶是唐德宗年間在四川成都地區流行的茶飲,後來成為回族傳統的飲茶風俗。 [1] 

白四品回族茶俗

寧夏回族民間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饋贈送茶、聘禮包茶、齋月散茶、節日宴茶、喜慶品茶等茶俗,而且還從選茶、贈茶、用茶、點茶、配茶、煎茶、沖茶、遞茶、加水、品飲、宴請等諸方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茶事禮俗。可以説回族民間茶文化內容豐富,興旺發達,經久不衰。
寧夏回族民間有諺語云:“不管有錢沒錢,先刮三響蓋碗。”每個回族家庭至少有兩套蓋碗盅子,有的多達十幾套。他們喜用蓋碗子飲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飲茶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回族茶諺雲:“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那些上了年紀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禮完“榜布達”(晨禮),有喝早茶的習慣。他們圍在火爐旁,烤上幾片饃饃,總是要“刮”一碗子的。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種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盞”,底小口大。茶碗、茶蓋、茶托(長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稱“三泡台”(好似戰地碉堡)。有的茶蓋上繪有藍色的花紋或紅色的小花朵,還有的繪有綠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樣,既精巧美觀,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備一壺滾燙的開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內,用開水沖泡5~10分鐘再喝。用蓋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處,民諺雲:“一防灰(清潔),二防冷(保温),三防茶葉卡喉嚨(安全)。”
“客人遠至,蓋碗先上”,家裏來了客人,寧夏回族多用蓋碗茶來招待。他們先將蓋碗擦洗乾淨,盛上茶葉和佐料,揭開茶蓋半遮掩,將沸騰的開水注入盅碗內,衝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開花。泡約五分鐘,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茶邊喝邊“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聲響。否則會被視為不懂茶禮、沒有教養之人。喝茶時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乾,要邊喝邊添。左手擎着托盤,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蓋頂,第四指卡住蓋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湯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連綿不斷。這一套茶事活動,就貫穿了“輕、穩、靜、潔”的飲茶禮節。“輕”指衝、刮、喝要輕,不得出聲;“穩”指沏茶要穩要準,落點準確,一次沏妥當,似蜻蜓點水,不淺不溢,不漫不流;“靜”指環境幽雅,窗明几淨,無干擾,無噪音;“潔”指茶碗、茶水清潔衞生,一塵不染。
寧夏回族喝茶全在於“刮”,不會“刮”就等於不會喝茶。喝茶要用碗蓋一下一下地“刮”動,可起到攪拌茶葉的作用。民諺説:“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意思是説,“刮”第一遍時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時,茶葉與佐料經過泡製,香味完全散發出來了,這時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時只剩下茶葉淡淡的湯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藥,以茶代酒,繼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茶文化傳統。

白四品飲食文化

據説寧夏的八寶茶是元代回回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在鎮守雲南時從當地習得。此後他的兒子納速拉丁回到西北做官,把喝蓋碗茶的風俗傳到了陝西、寧夏、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至今西北的穆斯林除了平時喝蓋碗茶以外,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要拿最好的糖茶來饋贈親友,用蓋碗茶招待客人,以表示最高的禮節。八寶茶是回族生活中須臾不離的飲品。 [1] 
參考資料
  • 1.    沈子華.清代北疆回族飲食習慣及其文化效應.遼寧瀋陽:蘭台世界,201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