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喉針尾雨燕

鎖定
白喉針尾雨燕(學名:Hirundapus caudacutus),雨燕科針尾雨燕屬的一中鳥類。頭頂至後頸黑褐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背、肩、腰絲光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尾羽羽軸末端延長呈針狀。翼覆羽和飛羽黑色,具紫藍色和綠色金屬光彩。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等開闊地帶。主要以雙翅目、螞蟻、鞘翅目等飛行性昆蟲為食。捕食在空中,邊飛邊捕食,有時也近地面或水面低空飛行捕食。營巢於懸巖石縫和樹洞中。每窩產卵2~6枚。
外文名
White-throated Needletail
中文學名
白喉針尾雨燕
拉丁學名
Hirundapus caudacu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雨燕目
雨燕科
針尾雨燕屬
白喉針尾雨燕
亞    種
4亞種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白喉針尾雨燕形態特徵

白喉針尾雨燕
白喉針尾雨燕(5張)
額灰白色;頭頂至後頸黑褐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背、肩、腰絲光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尾羽羽軸末端延長呈針狀。翼覆羽和飛羽黑色,具紫藍色和綠色金屬光彩。飛羽內側邊緣較淡,呈煙色,最內側飛羽的內側白色。頦、喉白色;胸、腹煙棕色或灰褐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白色。 [2]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肉色。 [2] 
大小量度:體重♂112~145克,♀110~150克;體長♂192~205毫米,♀194~204毫米;嘴峯♂8.5~11毫米,♀8~10毫米;翅♂193~209毫米,♀195~212毫米;尾♂47~73毫米,♀53~68毫米,跗蹠♂14~21毫米,♀14~23毫米。(注:♂雄性;♀雌性) [2] 

白喉針尾雨燕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等開闊地帶。 [2] 

白喉針尾雨燕生活習性

常成羣在森林上空飛翔,尤其是開闊的林中河谷地帶。有時亦見單隻或成對飛翔。飛翔快速,時而衝向高空,時而急劇直下,發出“嗖嗖”聲響,是鳥類中飛行速度最快的種類之一。主要以雙翅目、螞蟻、鞘翅目等飛行性昆蟲為食。捕食在空中,邊飛邊捕食,有時也近地面或水面低空飛行捕食。 [2] 
白喉針尾雨燕是夏候鳥。春季於4~5月遷來,秋季於9~10月遷走。 [2] 

白喉針尾雨燕分佈範圍

白喉針尾雨燕世界分佈

分佈圖 分佈圖 [3]
澳大利亞、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新西蘭、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泰國、東帝汶、越南。 [1] 
旅鳥:阿富汗、孟加拉國、斐濟、芬蘭關島愛爾蘭、哈薩克斯坦、馬爾代夫、馬耳他、毛里求斯、緬甸、新喀里多尼亞、挪威、塞舌爾、西班牙、英國、美國。 [1] 

白喉針尾雨燕中國分佈

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河北北部;四川、雲南、貴州、西藏東南部和台灣等地。 [2] 

白喉針尾雨燕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懸巖石縫和樹洞中。每窩產卵2~6枚。卵白色,大小為27.5~32.2×17.5~19.5毫米。 [2] 

白喉針尾雨燕亞種分化

4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Hirundapus caudacutus caudacutus
2.
Hirundapus caudacutus nudipes
3.
Hirundapus caudacutus formosanus
4.
白喉針尾雨燕中南亞種
Hirundapus caudacutus bourreti
[4] 

白喉針尾雨燕保護現狀

白喉針尾雨燕保護級別

白喉針尾雨燕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