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喉河烏

鎖定
白喉河烏棲息於森林及開闊區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間溪流,體長17 - 20cm,翼展25 - 30cm,體重55 - 75g,壽命8年,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體羽較短而稠密。
外文名
Dipper, White-throated Dipper
別    名
歐洲河烏
中文學名
白喉河烏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河烏科
河烏屬
河烏
拉丁學名
Cinclus cinclus
命名者及時間
Linnaeus, 1758
亞種分化
11亞種

白喉河烏外形特徵

白喉河烏 白喉河烏
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較短,尾羽12枚。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額、頭頂、後頸、上背暗棕褐色,具蒼白色端緣;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隱現的暗色斑紋。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緣。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頦、喉、胸白色;腹、脅濃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鳥暗褐、幼鳥淡黃褐色。雌雄鳥形態相似,體豐滿,嘴細長而尖,翼和尾均短,嘴和腿似鶇,羽毛不透水。鼻孔上有一可活動的蓋,眼有第三層眼瞼,這些都適應於半水棲生活。 [1] 

白喉河烏生活習性

在部分地區有季節性垂直遷移。身體常上下點動,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潛水,頭從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動於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飛翔較迅速,飛行路線呈直線狀。在距水面較近處活動,飛行距離常很短,往往由一塊岩石飛到另一塊岩石上。如中途遇見人,能很快地轉向相反的方向,順河川飛走。能突然潛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離的浮游。河烏通常成對活動,貼水面飛行,冬季聚成小羣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凍水域活動、覓食。在水底礫石間或水面上及河灘的礫石中找尋食物,主食水生昆蟲及其他幼蟲,也以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種子、樹葉,小魚、甲殼類、蜘蛛、蝸牛等。 [1] 

白喉河烏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2] 
地區滅絕:塞浦路斯。
旅鳥:法羅羣島,馬耳他,突尼斯。 [2] 

白喉河烏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 
參考資料
  • 1.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下卷 (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219-221
  • 2.    Cinclus cinclus  .The IUCN Red List .2012-02 [引用日期201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