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台寺

鎖定
白台寺又名普化寺, [2]  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光馬村西側。 [4]  白台寺創建年代不詳,寺坐北向南,佔地面積6383平方米。 [2]  [5] 
白台寺為河東地區的早期寺廟,寺內建築多建於金、元時期,歷史悠久,早期風格突出,加之有元、明時期的塑像伴存,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2] 
2005年6月25日,白台寺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台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光馬村西側
佔地面積
6383 m² [5]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普化寺
編 號
6-372-3-7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白台寺歷史沿革

白台寺院創建年代不詳,唐開元十四年(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璟大定、明昌年間(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補修。 [3] 

白台寺建築格局

白台寺建在雨水沖刷的溝壑的中間台地上, [3]  中軸線由前向後依次有三滴法藏閣、釋迦殿、後大殿等建築。法藏閣東側連接小耳殿,後大殿前西側有西廂房五間,現存主要建築有法藏閣、東西耳殿、釋迦殿、後大殿及西廂房等,其餘建築皆毀。 [2] 

白台寺主要建築

法藏閣
白台寺 白台寺
法藏閣創建於金代(1115 ~1234年),後經元代(1206 ~1368年)重修, [4]  現存為元代建築。法藏閣倚土崖建造,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兩層,三檐懸山頂。下層倚土崖施單坡瓦頂,牆裏檐柱,柱頭置圓形通面額,其上放置斗拱承託上層平座。上層距地面高6.5 米,為前伸檐口,防避風雨侵蝕平座木板,頂檐下設插檐。上層內柱經砍削呈多稜形,體現了早期建築的粗獷原始特徵。柱頭枋子上置有斗拱。閣內供奉泥塑彩色佛像三尊,中奉藥師佛,東西兩旁侍立日光、月光二菩薩。諸像肌膚豐滿,造型優美,不失為典型的元塑佳品。 [2] 
東西耳殿
東耳殿下部闢磚券斜坡洞門通寺內外,上層奉地藏、觀音二菩薩。地藏居中而坐,二脅侍奉立兩旁,東西兩側坐十殿閻君。觀世音背靠地藏面向後視。諸彩塑皆為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塑作。 [2] 
釋迦殿
白台寺彩塑 白台寺彩塑
釋迦殿為金明昌年間建造。面寬、進深皆三間,基本呈方形。單檐歇山頂,殿身較高,屋頂坡度平緩,柱頭枋子上施有斗拱,斗拱的形制突出了金代風格。殿宇雖小,但建築手法純正,用材古樸,為晉西南地區現存為數不多的宋金時期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作。對研究該地區早期古建築的建造手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殿內供奉彩塑12尊。中部為釋迦牟尼坐佛,旁立阿難迦葉二弟子與二脅侍菩薩,左右兩側各塑有三尊羅漢,羅漢頭部皆為後世補塑。佛像靠背的扇面牆背後塑護法神韋馱立像,威武剛健,雖經後代重妝, [2]  仍保存金代風格。 [4] 
後大殿
後大殿前有大月台。月台中部有唐代九級造像幢一座,高約5米,其上雕有佛像。月台四角各設置宋代八稜經幢一方,對研究宋代的佛教活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大殿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當心間安隔扇門,兩旁次間安現代方格窗。柱頭枋子上有斗拱裝飾。殿內供有塑像三尊, 為一佛二菩薩。佛為坐姿,菩薩站立兩側,諸像俱存元塑風格。 [2] 
兩廂配殿
兩廂配殿內供奉明正德六年(1511年)造地藏、十殿閻王與藥王像。寺內尚存唐代(618~907年)九層造像幢一座及北宋宣和三年( 1121年)鐵雲牌一塊。 [4] 

白台寺文物遺存

白台寺內保存唐至明清時期碑碣七通,對研究該寺的歷史沿革、修繕規模有珍貴的參考作用。另外,寺內還保存有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鐵雲牌一葉,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2] 

白台寺保護措施

1986年8月18日,白台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白台寺 白台寺
2005年6月25日,白台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白台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白台寺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泉掌鄉光馬村西南200餘米處。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白台寺:從運城張孝機場出發,路程大約90.4公里,約需1小時57分鐘。從新絳縣城區出發,路程大約18.7公里,時間約需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