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南準

鎖定
白南準(백남준 NamJune Paik 1932-2006)國際著名影像藝術家,世界級大師, Video藝術之父、現代藝術大師,激浪派大師,多媒體藝術家。
中文名
白南準
外文名
백남준 、NamJune Paik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32年
逝世日期
2006年
職    業
國際著名影像藝術家
主要成就
視頻藝術之父
出生地
首爾
代表作品
《混亂接觸》等

白南準個人經歷

1932年生於韓國首爾的白南準,最初是個演奏古典鋼琴的人。1950年代,白南準一家因朝鮮戰爭而遠走他鄉。起初,他們定居到了香港,之後又前往日本,開始在東京大學學習,並在1956年獲得了美學學士學位,畢業時撰寫了關於著名的無調性音樂作曲家阿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論文。 [1] 
因為受到日本唯西方化的音樂教育,白南淮對西方古典音樂充滿迷戀,為了學到正宗的西方音樂,他畢業後,旋即來到德國的慕尼黑大學進修音樂史和創作。並於1958年遇到了來講學的美國前衞音樂家約翰·凱奇,從此他的藝術生涯發生了突變。
1958 年,白南準在德國的塔姆斯塔特舉辦的新音樂講習班上,遇到了前來講課的約翰·凱奇。事先,他在自己的日本和德國導師那裏聽説過這位著名的美國前衞音樂家,知通這位大師對亞洲禪學思想很感興趣,並試圖將禪宗思想引入音樂創作。白南淮當時對凱奇還持有懷疑態度。後來,他這樣描寫自己戲劇性的變化。
白南準個人作品 白南準個人作品
“我帶着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聽他的音樂,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美國人怎樣對待東方的遺產。但在音樂會進行當中,我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到音樂會結束時,我已經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 [1] 
《活雕塑的電視乳罩》又稱《電視大提琴》 《活雕塑的電視乳罩》又稱《電視大提琴》
凱奇音樂理論中的“偶發性”和“非確定性”給白南準很大影響,其次這本身也是白南準的個人偏好。在認識凱奇之前,他的德國音樂老師沃爾夫綱·福特納就推薦白南準到位於科隆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因為他發現白南準對雜音和聲音的組合很着迷。白南準來到這個音樂工作室後,便了解到歐洲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從而逐步動搖了對西方經典音樂盲目崇拜的態度。接觸到凱奇的革命性音樂之後,他認識到有必要放棄他以前的音樂教育所形成的保守觀念。
1959年,白南準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行動音樂”《向約翰·凱奇致敬》。在音樂的演奏過程中,他摔雞蛋,打碎玻璃,砸毀樂器。這些行動並不是為了討人喜歡而是刺激和震撼觀/聽眾,同時區別於凱奇的”解放聲音”的努力,消除和混淆音樂與表演之間的界限。1961年,白南準受斯托克豪森之邀,參加了在科隆大教堂劇院的演出《原創》。當時評論界已將白南準的“行動音樂”創作學術定位為“文化恐怖主義“。作為《原創》出場的表演者,白南準演出了《單純》、《禪之頭》等作品,斯托克豪森在日記中生動地記下白南準表演的情景:”他(白南準)平靜的地走上舞台,但他的動作象內電一樣讓在場的觀眾感到震驚,他將滿把的黃豆撤向空中,豆子又掉到觀眾席上,引起陣陣騷動和噓聲。他又用紙把自己的臉裹起來,然後輕輕地將紙揉皺,又隔着紙揉自己 眼睛,直到眼淚將紙溽濕弄破,他突然大叫一聲,將紙扔到觀眾席。
白南準個人作品 白南準個人作品
白南准以音樂家的身份登上舞台,但他的表演徹底打破了觀眾的期待。有論者認為,白南準在50年代末的“行動音樂”和當時在視覺藝術領域裏紅極一時的行動繪畫有一定聯繫。然而,行動繪畫在60年代初便迅速衰弱下去,而摻有各種雜音的實驗音樂則在電子技術的支持下演變成傳遍全世界的電子流行音樂。但白南準的“行動音樂”所具有的強烈視覺效果使他向視覺藝術界靠攏,從而加入了當代在歐美盛極一時的激浪藝術家陣營。在參加《原創》的表演時,白南準認識了專門推介年青的實驗藝術家作品的畫廊老闆羅夫·加林。在以後的兩年多時間內,白南準和羅夫·加林一直在準備在畫廊舉辦“行動音樂”個人演示會的可能性。同時,白南準則秘密地研究將電視引入藝術實驗。作為一名電子音樂家,他整日和導線、儀表、放大器、示波儀打交道,他逐漸培養起對電子聲音和圖像的互動產生強烈的興趣,他預感到打破不同學科和藝術領域之間的某種新藝術潛在力量,從而他躲到一個少人知曉的閣樓內,在技術人員的支持下,做起了"解構電視和其圖像"的實驗遊戲·
在羅夫·加林的支持下,白南準的第一次個展於1963年3月在加林本人的別墅內展出。這是一個十分另類的展覽,不僅展覽場地使用了包括花園,頂樓和廚房在內的所有空間,而且許多作品象是電子儀器或裝置,既有聲音,又有形象,而且藝術家還邀請聽觀眾積極的參與,動手觸摸作品,更為特殊的是,經過藝術家改造後的電視機第一次被當作藝術的材料和媒介擺在觀眾面前。
展覽包括音樂和電視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由四架被拆散然後又重新組裝起來的鋼琴和兩架唱機及唱片組成,名為《混亂接觸》的裝置作品,以及由各種可發聲的物體所組成的《聲音體》,另外還有位於別墅內具體房間的聲音視覺裝置,例如,在注滿水的浴池內裝上一個人形模特。第二個主題由安置在一個居室內的11架黑白電視機組成,電視機象是隨便地擱到地板上,沒有任何方向和序列感,但所有的電視屏幕均在播出同樣的節目。但節目很難看清,因為屏幕上的圖像被壓縮成平行線狀,象是受到強烈的幹攏。白南准將這件作品稱為《禪之電視》。這種對電子圖像的偶發效果的強調顯然是約翰·凱奇偶發音樂觀念的延伸。這個在30多年前顯得十分前衞的藝術展被當時保守的評論家指責為“新達達主義的幼稚園”和“好玩的市場”。但在今天,這一展覽被認為是視頻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同時也奠定了白南準作為視頻藝術之父的藝術史地位。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先鋒藝術家意識到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的便利條件和設備的重要性,在技術進步的平台上,不斷將藝術推向時代的前沿。這一認識在21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界產生廣泛回聲,由清華大學主辦的藝術與科學研究會和展覽,儘管不少論者和藝術家的認識仍停留在以藝術的形式圖解科學原理的初級水平上。但人們畢竟看到這一思考藝術的新維度。
60 年代初,白南準參加了歐洲激浪藝術家羣體的音樂會,詩朗誦會和街頭表演,同時,他結識了美國激浪藝術家迪克·希金斯等人,這使白南準來到紐約,並加入了以喬治·麥修納斯為中心的紐約激浪藝術家羣體。白南準注意到,紐約人對新技術、新產品和創新意識的包容程度遠遠大於歐洲的城市,這使他有充足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在電視裝置的基礎上,做新的藝術探索。
1965年,他得到了一架當時還很稀罕的便攜式攝像機,他高興得象得到新奇玩具的孩子,拿到紐約的大街上亂拍一通,其中拍到了正在紐約公園大道的羅馬教皇的幾個鏡頭。晚上拿到紐約藝術家經常聚會的咖啡廳放映。這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認為是第一件視頻藝術作品。在另外一些作品中,白南準利用磁石的磁化作用,刻意扭曲電視屏幕上的形象或者用編輯機按自己的意圖改變電視畫面。這樣,他不僅通過解構和重組電視機的硬件來完成電視雕塑裝置,同時又改變電視機的圖像輸出,將圖像與電視裝置(雕塑)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視頻裝(video installation)這一在當時技術含量最高的藝術形式。在以後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白南準一直努力探索video藝術的發展空間,從而成為當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作品被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廣泛收藏。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他應組委會的委託,專門創作了最大的電視裝置,由1000餘台電視機組成 20米高的電視塔。白南準終於以自己的藝術回報了他的父老鄉親,藝術家本人也出盡了風頭,火紅了一把。
白南準的藝術創作反映了他對廣播電視到視頻的轉變到更進一步重新配置為一種新的雕塑和裝置藝術的形式。他的成就的確是具有創造性的先例,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數字藝術之父”,為21世紀的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創造了許多由電視機組成的機器人,以及“電子高速公路”這一術語,在那個時代,他想象一個通過無線電波和電視廣播頻道連接的世界-預測了互聯網時代。同時也預測了他所看到的未來,即技術獎允許範圍內人與人之間無邊界的聯繫。這一用於從第一次提到到最終成為互聯網技術中的概念,在今天依然被廣泛的使用。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不難看到白南準對“共同視頻”的渴望,這種渴望不僅可以免費的傳播藝術作品,還可以在國際範圍內使教育得到免費的傳播,促進更多的對話與合作。但是隨着今天的社交媒體以及社交視頻網站的出現,他的想法已經被實現。
“我們的生活是一半自然,一半技術。好的方面是你不能否認科技是進步的,我們需要它來工作。不好的影響是,如果你只關注科技,就會爆發戰爭。所以我們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文元素,保持謙虛和自然的生活態度。”—— 白南準 [2] 

白南準藝術影響

從藝術影響來看,白南準的藝術知名度和曾經來華展出的勞伸伯格不相上下,但在高技術化藝術這一領域,白南準的藝術貢獻則遠遠大於勞伸伯格,儘管勞氏也在60年代大力提倡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合作,建立“藝術與技術協會”這樣全美性網絡,所以在這方面勞申伯格更多的是位社會活動家,而白南準則以大量的作品提供了新技術與新藝術觀念相統一的成功經驗,留下許多經典作品,並影響到80、90年代的國際藝術發展。白南準,不僅被認為是戰後先鋒藝術家的領軍人物,更是無可爭議地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人物之一。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來超越媒體和體裁的既定限制,從而創作出具有挑戰性的作品,處理人類與技術的關係相關的各種主題,而這些都充分體現在了他的那些非常具有激進意義的藝術實踐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