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備伍

鎖定
白備伍(1909~1986.06.13)原山東省衞生廳廳長。陝西佳縣人。青年時代學醫,1934年赴陝北根據地,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陝北白手起家辦醫院,為紅軍和羣眾醫病。1938年來山東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當年4月進入山東沂蒙山區,與八路軍山東遊擊第四支隊機關會合,參與組建後方醫院,並任政委。1939年任八路軍山東縱隊衞生部長。他克服困難,培養人才,籌辦藥廠,自制藥械,創辦戰地醫院。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省衞生總局局長,華東軍區前方衞生部長。建國後任山東軍區衞生部長、山東省衞生局廳長兼山東醫學院院長,在山東為消滅黑熱病、絲蟲病、麻風病及其他傳染病作出了很大貢獻,抗美援朝開始,他主持組建康復醫院,完成了從前線轉回傷病員的治療任務。1954年調華東行政委員會任局長,後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二辦公室副主任。1956年調任人民衞生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1978年任上海市紅十字會副會長,1986年6月13日病逝,臨終前立下遺囑,將遺體捐獻上海醫科大學解剖室。 [1]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白備伍
外文名
Bai Beiwu
別    名
白慶雲,白景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陝西佳縣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83年6月13日
畢業院校
山西汾陽醫學院
職    務
醫學家
主要成就
新中國死後遺體捐獻倡導者

目錄

白備伍人物生平

白備伍同志1909年出生在陝西省佳縣。青年時代學醫。1934年,他奔赴陝北蘇維埃根據地,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到陝北後,他白手起家,辦起了小醫院,孜孜不倦地為紅軍和羣眾醫治疾病。1938年3月,白備伍同志積極響應黨的到敵人後方去的號召,離開延安,來山東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根據地的衞生工作。行前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和鼓勵。據白備伍同志在生前回憶説:“我們集合來到鳳凰山下毛主席住的大院裏,席地而坐。毛主席穿着戰士服裝,走到了我們面前,和藹可親地問郭洪濤同志:人都到齊了嗎?有多少人?都是共產黨員嗎?然後主席談到:山東是個戰略區,還有許多未被敵人佔領的城鎮和農村,我們要依靠羣眾,擴大隊伍,發展抗日鬥爭形勢,開展游擊戰爭,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主席明確的指示,中肯的教導,鼓舞了我們的戰鬥意志,堅定了我們無往而不勝的信心。1938年5月,白備伍同志隨隊來到山東省委駐地泰安南上莊,被留在省委機關工作。不久,他與八路軍山東遊擊第四支隊的張一民、張景閔、劉超、楊超等幾位衞生幹部組成了後方醫院,由他擔任醫院的政委。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白備伍同志擔任縱隊衞生部部長。
抗日戰爭期間,敵人對我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嚴密封鎖,根據地內缺醫少藥,醫務人員奇缺。在這種情況下,白備伍同志和幾位衞生幹部一起辦起了醫訓班。他把從陝北帶來的一本《軍醫必攜》翻印成教材,在樹蔭下上課,用門板當黑板,邊學邊幹,培養出一批批部隊醫務骨幹。沒有藥品,就自己動手,土法上馬,辦起簡易藥廠,研製戰傷所需要的常用藥物和醫療器械。為了適應游擊戰爭環境和保證傷員都能夠住下、吃上、治好,他創辦了各種形式的戰地醫院。他日夜奔忙,借用老百姓的門板或在地上鋪上草、蓋上席當病牀;每遇敵人“掃蕩”,就組織人員把傷員轉移到山洞裏隱蔽治療,用小籃子提着藥品去為傷員換藥,或去為傷員送飯;沒有手術室,就在老百姓家裏架起白布單作手術棚沒有消毒設備,就用蒸籠當消毒鍋;給傷員包紮傷口沒有紗布,就把自己的蚊帳拆開,洗淨消毒,作為敷料。白備伍同志為救護傷員歷盡艱險,與山東軍民同呼吸共患難,為開創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衞生事業,為支援抗日軍民奪取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白備伍同志擔任山東省衞生總局局長。在他的領導下,研究制定了衞生法規,統一了全省各級衞生機構名稱,明確了各級衞生部門的職貴,為山東省衞生事業逐步走向正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解放戰爭時期,白備伍同志擔任華東軍區前方衞生部部長。在淮海戰役當中,他親自帶領8個野戰醫院開赴前線為戰爭服務。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減少在戰地救護、後運、治療當中的死亡和致殘,他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提出了快收、快轉、快治的“三快”方針。針對淮海戰爭主力部隊多、作戰區域遼闊、機動性大等特點,為使追隨主力部隊的衞勤部隊能夠就近收容傷員,及時後運治療,白備伍同志提出用運送彈藥的汽車空返時運送傷員。這一得力的措施,在淮海戰役的戰地救護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了搶救傷員,他嘔心瀝血,傾注了全部精力,經常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有時下了手術枱沒有飯吃,他就找塊冷饃饃來,抹上一點牛羊油充飢。
建國以後,白備伍同志擔任山東軍區衞生部部長兼山東省衞生廳廳長。當時山東的醫療單位大部分隨軍南下,留下了很多傷病員,急需充實衞生醫療機構。他團結吸收社會上的醫護人員,很快在各地建立起醫療機構和衞生所。與此同時,他還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為在山東消滅危害人民羣眾健康最嚴重的黑熱病、絲蟲病、麻瘋病及其他各種傳染病,從全國各地聘請專家來山東,組建了醫療防疫大隊、婦幼衞生工作隊,充實加強了醫科院校的教師隊伍,形成了山東衞生防疫、婦幼保健和醫學教育的基本隊伍。抗美援朝開始,在他親自主持下,迅速組建了8處康復醫院和一個康復大隊,集中了全省4000多名衞生工作人員,圓滿完成了從朝鮮前線轉回祖國的1.2萬餘名傷病員的治療和康復任務。這些康復醫院及附屬所分散在全省5個地(市) 6個縣,方圓1000多里的農村,白備伍同志不僅一一走遍,而且每到一處都要深入病房進行探視、慰問。遇到疑難病症就要親自處理。有些在解放戰爭期間被俘的原國民黨軍隊軍醫,看到我們的衞生部長,親自到病房探視病人,做治療,表示十分敬佩。後來,白備伍同志調到上海,主持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在此期間,他又一次地付出了很大努力,使這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十年動亂當中,他被開除了黨籍,送進了“五七”幹校去改造。當時他身患高血壓、心臟病,除了白天拖着沉重的身體參加勞動之外,還利用休息的時間,拿着聽診器,帶着藥箱,默默地為在幹校勞動的老同志看病,做治療。由於他的努力,挽救了不少老同志的生命。“四人幫”被打倒後,黨給白備伍同志徹底平了反,恢復了名譽和工作。
1978年,白備伍同志擔任上海市紅十字會副會長。他不顧年邁多病,經常深入到里弄作調查研究。當他發現里弄的老、弱、病、殘、孕婦送醫院難的問題時,便請人設計了手推輪椅車,申請財政撥款,爭取批量生產,為成千成萬的病殘人解決了困難。他退居二線以後,仍不停地為黨工作,在病榻上撰寫了3萬餘字的回憶錄,為《國防預防醫學歷史經驗總結》和《山東省衞生史志》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
白備伍同志因患心臟病醫治無效,於1986年6月13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他在臨終前寫下遺囑,死後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將遺體貢獻給醫學科學研究事業。為了實現他的夙願,家屬在他去世20個小時之內將遺體送到了上海醫科大學解剖室。全心全意為衞生事業奮鬥了50年的白備伍同志,為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了最後的奉獻。 [2]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年鑑》編輯部編,山東年鑑 1987,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04,第529-530頁
  • 2.    山東省衞生廳,一身忠骨獻人民:緬懷白備伍同志,山東黨史資料,1988第4期,第111-115頁
  • 3.    百廿山大 星光璀璨(第十三期)  .山大視點.2021-09-14[引用日期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