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佛山石窟造像

鎖定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縣城西側的白佛山,其開鑿年代從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 [2] 
現存白佛山石窟造像包括大佛窟、二佛窟、東佛窟、唐窟等四窟以及露天造像五部分,共有造像149尊。造像雖有風雨侵蝕,但基本保持原貌,並有隋代以來造像記銘110條、重修碑刻14方,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和宗教研究價值 [3] 
2001年6月25日,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佛山石窟造像
外文名
跪山金螺山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
所處時代
隋、唐  [1] 
保護級別
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開放時間
09:00--17:00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5-0455-4-13

白佛山石窟造像歷史沿革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又名跪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列有專條介紹。 [3]  白佛山石窟造像其開鑿年代從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 [2] 

白佛山石窟造像遺址特點

白佛山石窟造像隋唐石刻, 在今山東東平白佛山。共三窟,平面均呈馬蹄形,隋窟居中,稱“大佛洞”。正中釋迦結跏趺坐像,高4.7米,高螺髻,斜披袈裟,赤足,作説法狀。東西兩壁浮雕造像,百零六尊。窟外有開皇七年題記。唐窟在西,稱“小佛洞”,高3米。浮雕彌勒及二供養人,衣紋流暢,瓔珞繁縟,兩壁有唐代題記。東窟圓雕形象十二尊,時代不詳 [3] 
現存白佛山石窟造像包括大佛窟、二佛窟、東佛窟、唐窟等四窟以及露天造像五部分,共有造像149尊。造像雖有風雨侵蝕,但基本保持原貌,並有隋代以來造像記銘110條、重修碑刻14方,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和宗教研究價值 [3]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該造像羣主要包括東、中、西4個龕窟及露天造像等。原有佛像148尊,現存138尊。其開鑿年代從大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 [2]  。主窟即隋窟,俗稱大佛洞,系自然洞經加工鑿修而成。高6.8米,寬5.5米,進深4米。東西壁平直,後壁呈弧形,平頂。窟口有元至元六年(1340)砌壘石牆一道,中留拱形小門。窟口面陽。正中雕有釋迦牟尼圓雕坐像尊,身高4.72米,寬4米,頭高1.33 米。佛像高坐蓮台雙膝下垂,跣足踩蓮台;螺臀,方臉稍平,面目端莊,雙目微合;神態凝重,肅穆偉岸,氣韻非凡。佛身着袈裟,線條粗獷流暢;右手舉起,高不過眉,五指併攏向上;掌心向外,手作施無畏與願印。據專家考證,此像既有中國其他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點,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實屬少見。主像兩側,即東西兩壁鑿有整齊排列的小龕,每龕造像多在1~5尊不等,共計105尊,大者高0.5米,小者僅有十幾釐米,或端坐蓮台,或合掌而立,神態各異。龕旁刻有像主題記,筆法雄健,字體有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韻。東壁最下方有一長方形龕,內雕《涅粲圖》,主像頭南直身仰卧,上身袒露,肋骨裸暴,十餘弟子圍坐身旁,或低首致衷,或仰面嚎啕,或捧頭,或抱腳,神態悲悽,是一幕活生生的弔喪景象。窟外崖壁還刻有“大隋開皇七年寺主王子華口口口”等兩則題記,應是此窟開鑿年代的證據 [3] 

白佛山石窟造像文物遺存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
小佛窟位於隋屈的西側上萬20米處的峭壁上。窟有兩入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為斷崖,只有從西口攀援人工石窠(當地羣眾稱摳罐子鼻)方可出人。窟高3米,寬4米,進深3米,亦為自然洞加工修鑿而成。內有造像3尊,中為一-圓雕坐像,高2.4 米,寬處1.6米。身着袈裟,祖胸,衣紋纖細。高肉醫,兩耳垂肩,面目豐滿碩長,嘴似菱形,唇潤頤豐,整個頭部的表現勻稱和諧、比例協調。佛像右手平舉,掌心向外,左手下垂至膝部。整組造像雕刻精細,通體光亮,形態逼真。主像兩側還各有一尊高浮雕像,高1.6米,寬處0.6米,皆結跏狀,頭戴寶冠,身着袈裟、瓔珞,面部較豐滿,亦通體磨光,此組造像亦為隋代遺物 [3] 
宋窟位於小佛窟東側,高2.2米,寬5.5米,進深2.5米,其北、東、南三壁共有造像12尊,排列無序。其中最為可貴的是東璧上雕造的鑑真大師高浮雕像,造型與面目酷似鑑真肖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充分表現了人們對這位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使者的崇敬和愛戴。壁間還有一則“鄆州須城縣汶陽鄉口口口口造像一區”的題記,東平縣在宋代即為須城縣屬鄆州,由此推斷該窟的開鑿時間應為宋代 [3] 
唐龕位於主窟的西側。以石壁鑿拱形龕,高1.2米,寬1米,進深0.9米。內有造像3尊,為“一佛二弟子”組合。皆高肉髻,眉間有白毫,面相豐滿,身着袈裟,袒胸佩瓔珞。西壁題記日:“大唐故節度使隨軍宣德郎賦大理寺權直知齊州司馬清河傳府君彌勒像口文並序夫善而能固者口口。 [3] 

白佛山石窟造像文物價值

現存白佛山石窟造像包括大佛窟、二佛窟、東佛窟、唐窟等四窟以及露天造像五部分,共有造像149尊。造像雖有風雨侵蝕,但基本保持原貌,並有隋代以來造像記銘110條、重修碑刻14方,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和宗教研究價值。 [3]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
其中第一號窟內的十六王子像是中國境內已知的唯一一處以十六王子為專一題材並有可靠記銘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實物資料。與造像共存的有隋代以來的造像記銘110條,重修碑刻14方,提供了佛教造像進入魯西以及向周邊地區曼延的大量文字資料。與造像共存的附屬文物有金大定年間修建的三教堂一座,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三教合一的古建築。 白佛山造像有着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獨具特色的宗教研究價值。

白佛山石窟造像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白佛山石窟造像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平鎮於寺村東鄰的白佛山之陽,距縣城3.5公里。東經116°30’,北緯35956'’,海拔370米。 [3] 
交通信息
泰安—景區:京台高速—濟廣高速—東平縣—東平互通—須昌路—過趙橋村—終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