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佛口

鎖定
河北省石家莊市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
在今郊區白佛口村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鍋、石刀和陶製火灶。經考證距今約有6000多年,屬於新石器時代。
人傑地靈的白佛口村,看來從遠古時就十分宜居,不然,為什麼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相中了這塊寶地呢?這片原始人聚居的地方,名叫“白佛口古文化遺址”,村裏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它就在今天中山路與東二環交叉口東南角,梅迪雅居小區8號樓那個位置。在這棟南北向的樓房前,50多歲的白佛口村民郝師傅指給記者看:“俺們這兒的土話叫它‘崗子’,因為它是一個大土坡,比周圍地勢高。8號樓這兒是它的南坡,8號樓北頭車棚那兒是制高點,再往北那一棟二層小樓是它的北坡,屬於談固村。”
中文名
白佛口
外文名
Baifo port
地理位置
河北省石家莊
氣候類型
温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20畝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遺址

目錄

白佛口地址

原地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中山東路與東二環交叉口東北角,白佛村以西,銀龍小區以南。如今白佛口村原地城中村改造完畢,名為:錦城小區。

白佛口歷史文化

白佛口村民郝新華告訴記者,崗子佔地十幾畝,屬於談固村的地方多,但可能因為制高點在白佛口村,所以,歷來沒人説它是談固的。68歲的村民陳秋來依稀記得,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初,崗子上曾立着落款為國務院的文物標誌碑。不過,在那個文物保護意識都很差的年代,主要是“文革”時期,崗子被徹底破壞。上邊的土不斷被村裏挖下來墊地、墊豬圈,直到挖平。郝師傅記得,崗子上的土是黑色的,和別處的黃土不一樣。而且,在這兒曾發現了各種石斧、石鍋及火灶等,還有像三腳香爐一樣的陶器,村民把完整的陶器主動上交給了當時的文物部門。至於紅紅綠綠的碎磚破瓦,難以計數。直到1997年蓋梅迪雅居8號樓時,施工方還挖出過東西。
石家莊市地名志》一書中記載:據文物部門考證鑑定,此處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初期的文化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類型。不過,石器時代的時間跨度太長了,到底距今有多少年呢?記者在石家莊市政府官方網站上找到了較為確切的答案:距今約6000年至7000年。
可以想像,6000多年前,先民定居在這個土坡上,形成了這裏最早的村莊。仰韶時期的人們以種莊稼為主業,同時也飼養家畜、漁獵和採集;他們用各種磨製的石器幹活,家裏用各種燒製的彩陶作器皿。白佛村民發現的那些紅綠瓦茬,或許就是6000多年前先民家裏盆盆罐罐的碎片。
這個土崗還有一個別名,叫“青風亭”。村裏人推測在崗子的制高點上,應該有過一座亭式古建築,但是誰也沒見過,也沒聽老輩人説過,“估計早就毀壞了。”郝新華説,上世紀搞“四清”時,曾在那兒挖出過琉璃質地獸頭,不知是不是青風亭的遺存。
白佛口
百年驛道興與衰
沿中山路向東,走過東二環時,路南可見石家莊藝校,路北可見白佛口村新蓋的樓房。市藝校東牆根下,就是明清時期南北向的驛道經過處,白佛口新樓區裏、中山路以北約200米處,就是同一時期東西向的驛道經過處。從南京到北京,從山東到山西,一條國道、一條省道在此交匯,便利的交通,促使白佛村部分村民來這兒經商,形成了白佛口這個自然村。
61歲的郝新華記得,他小時候那條南北向驛道還有,去北邊十里鋪、正定城,都從那兒走。本來這路寬20多米,因為“多年的道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土路越軋越低,走的人也越來越少,逐漸地,路兩邊種上了莊稼。當地人稱它“大道溝”,郝新華説,他記得最深的地方有一米,1963年發大水,道溝裏的雨水過了一個多月才排出去。改革開放以後,周圍新修的公路四通八達,這條路被徹底廢棄。
東西向的驛道,比這條路要窄多了,只有四五米寬。據《石家莊市地名志》記載,明朝時,兩條路交匯處往來車輛行人很多,白佛村民便在道邊開飯店、茶館,買賣興隆,店鋪漸增,逐漸形成村落。因位於交通路口,所以稱做“白佛口”。後來,隨着驛道的衰落,生意也跟着冷清。陳秋來記得,解放初,村民陳洛瑞還在那裏開店,但幹不起來,很快就撤了,那應該是驛道口最後一家店。
雖然古代的驛道已經消失,但此在今天依然是交通要道之所在。東二環與中山路在此交叉,白佛客運站在此修建,這裏終日人潮喧嚷,飯店旅館生意依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