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頤

鎖定
發頤,中醫病名。是指熱病後餘毒結於頤頜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臨牀特點是常發生於熱病後期,多一側發病,頤頜部腫脹疼痛,張口受限,全身症狀明顯,重者可發生內陷。本證經屬陽明少陽,陽明者胃火上壅,少陽者腎陰虛而相火上攻,多交互而作,內外合邪,故頤腫為表,臟腑虛實為本。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化膿性腮腺炎。
外文名
suppurative parotitis [3] 
別    名
頤發
汗毒
中醫學名
發頤
相關西醫疾病
化膿性腮腺炎
疾病分類
外科-瘡瘍病
常見發病部位
頤頜間

發頤名詞解釋

發頤是熱病後餘毒結於頤頜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臨牀特點是常發生於熱病後期,多一側發病,頤頜部腫脹疼痛,張口受限,全身症狀明顯,重者可發生內陷。

發頤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化膿性腮腺炎 [3]  。為化膿性致病菌(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機體抵抗力下降,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減弱時,致病菌經腮腺導管逆行進入腺體而發生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發頤病因

本病多因外感風温、風寒之邪;或熱病後;或情志鬱結、飲食不節。

發頤病機

火熱不能外達而結聚於少陽、陽明之絡,氣血凝滯而成本病。本證經屬陽明少陽,陽明者胃火上壅,少陽者腎陰虛而相火上攻,多交互而作,內外合邪,故頤腫為表,臟腑虛實為本。

發頤診斷依據

1、多發於成年人,尤多見於傷寒、温病等熱性病後及大手術後或體質虛弱者,多數是單側發病,亦可雙側同時發病。
2、初起頤頜之間發生疼痛及緊張感,輕微腫脹,張口稍感困難。繼則腫脹逐漸顯著,並延及耳之前後,以耳垂下部最為顯著。如壓迫局部,在口內頰部導管開口處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此時張口困難,唾液分泌大為減少,並可出現暫時性口眼歪斜之症。
3、發病7-10天腮腺部疼痛加劇,呈跳痛,皮色發紅,腫脹更甚,腫勢可波及同側眼瞼、頰部、頸部等處,壓痛明顯,按壓局部有波動感,同時口內頰部導管開口處能擠出混濁黃稠膿性分泌物。若不及時切開,膿腫可在頤頜部皮膚或口腔黏膜處潰破,膿出臭穢。

發頤病證鑑別

1、痄腮
多發生於5-15歲的兒童,常有本病接觸史。發於頤頜之間,多為雙側性,色白漫腫,酸多痛少,不化膿。
2、頸癰
多發生於頸部、頜下的一側,雖可化膿,但無口內頰部導管開口處紅腫。
3、骨槽風
多發於20-40歲青壯年,有拔牙史,腮頰部漫腫疼痛,色紅或白,牙關拘緊,不能咀嚼,膿成潰後瘡口日久不收,且有死骨排出。

發頤治療原則(要點)

本病宜早期治療,多以清熱解毒為主。

發頤症治分類

證名:熱毒藴結證
症狀:頤領之間結塊疼痛,張口不利,繼則腫痛漸增,檢查口內頰部導管開口處常現紅腫,壓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伴身熱惡寒,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薄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
代表方:普濟消毒飲加減。
常用中藥:黃芩、黃連、陳皮、甘草、玄蔘、柴胡、桔梗、連翹、板藍 根、馬勃、牛蒡子、薄荷、殭蠶、升麻。熱甚,加梔子、生石膏(打碎);便秘,加瓜蔞仁(打碎)、生大黃(後下)、枳實。
證名:毒盛釀膿證
症狀:頤頜間結腫疼痛漸增,甚至腫勢延及面頰和頸項,掀紅灼熱,張口困難,繼之釀膿應指,口內頰部導管開口處能擠出膿性分泌物;伴高熱口渴;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透膿。
代表方:普濟消毒飲加皂角刺、白芷等。
常用中藥:黃芩、黃連、陳皮、甘草、玄蔘、柴胡、桔梗、 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殭蠶、升麻。
證名:熱毒內陷證
症狀:頤頒間腫脹平塌散漫,腫勢延及面頰和頸項,鍁紅灼熱,疼痛劇烈,湯水難嚥;壯熱口渴,痰湧氣粗,煩躁不安,甚至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少而幹,脈弦數。
治法:清營解毒,化痰泄熱,養陰生津。
代表方:清營湯合安宮牛黃丸加減。
常用中藥:水牛角、生地黃、金銀花、連翹、玄蔘、黃連、竹 葉心、丹蔘、麥冬。
證名:餘毒未清證
症狀:患者多有數月以至數年的反覆發作病史,發作時頤頜部腫痛,觸之似有條索狀物,進食時更為明顯。在兩次發作的間歇期,患者口內常有臭味,晨起後擠壓腮腺部可見口內頰部導管開口處有黏稠的涎液或膿液溢出;舌苔薄黃或黃膩,脈滑。
治法:清脾泄熱,化瘀散結。
代表方:化堅二陳丸酌加夏枯草、連翹、黃芩、玄蔘、莪術等。
常用中藥:陳皮、半夏、茯苓、殭蠶、黃連、甘草。

發頤外治法

1、初起
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
2、膿成
及早切開排膿。
3、潰後
先用八二丹藥線引流,外敷金黃膏;口腔黏膜出膿處,用青吹口散外搽,每天4-5次。膿盡改用生肌散、紅油膏外敷。

發頤其他療法

1、板藍根沖劑,每次1袋,每日3次。
2、犀黃丸或醒消丸,每次3g,每日2次。

發頤轉歸預後

治療得當者,預後良好。若患者極度衰弱,或失於調治,或因過投寒涼攻伐之品,常可使腫勢漫及咽喉而見痰湧氣塞、湯水難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內陷之證。

發頤預防調護

1、急性期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避免酸性飲食及辛辣刺激之品。
2、熱病後、大手術後注意保持口腔清潔,經常用板藍根30g煎湯或淡鹽水漱口。
3、保持大便通暢。病久反覆發作者可做腮腺部按摩,急性發作時暫停按摩。

發頤文獻摘要

1、《醫宗金鑑》:“此症又名汗毒,發於頤頜之間,屬足陽明胃經。”
2、《瘍科心得集·辨發頤豌豆瘡論》:“發頤,乃傷寒汗下不徹,餘熱之毒未除,邪結在腮頜之上, 兩耳前後硬腫疼痛。” [1-2] 
參考資料
  • 1.    吳謙(清).《醫宗金鑑》: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1日 第2版
  • 3.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中醫臨牀名詞術語 第2部分:外科學:GB/T 42467.2-2023[S].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