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聾振聵

鎖定
發聾振聵,漢語成語,拼音是fā lónɡ zhèn kuì,意思是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出自《隨園詩話補遺》。 [1] 
中文名
發聾振聵
拼    音
fā lónɡ zhèn kuì
注    音
ㄈㄚ ㄌㄨㄙˊ ㄓㄣˋ ㄎㄨㄟˋ
出    處
《隨園詩話補遺》

發聾振聵成語出處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1] 

發聾振聵成語辨析

【近義詞】發聵振聾、醍醐灌頂 [1] 

發聾振聵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喚醒麻木的人
示例
出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茅盾《聯繫實際、學習魯迅》 [1] 

發聾振聵成語故事

清朝道光初期,英國艦船經常侵犯我國的領海主權,還偷偷地測繪我國的山川形勢地圖,暴露出了侵略意圖。
當時擔任鴻臚寺卿黃爵滋目睹這些情況,憂心如焚,就上奏朝廷要警惕外國侵略者險惡用心。他説:“外國不可盡以恩撫,而沿海無備可危。”接着,他上奏《禁煙議疏》,首次提出要在我國禁止鴉片
在那份奏疏中,他列舉大量史料:自從鴉片流入中國,每年有數百萬兩白銀外流。道光三年之後越來越嚴重,僅廣東一省,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的白銀一千七八百萬兩;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的白銀二千餘萬兩;道光十四年,已經達到三千萬兩之多。而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起來每年也有幾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去填海外無窮之壑,年復一年,何處是底呢?長此下去,則成病國之憂。為了嚴禁鴉片,應該動用死刑,以達到發聾振聵的目的。
道光皇帝對黃爵滋的意見表示贊同。不久,就委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去廣東禁煙
“發聾振聵”,意思是聲音大得連耳聾者都能聽得見,比喻用驚人的語言來喚醒糊塗麻木之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