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紅包

(新年的一種習俗)

鎖定
派“紅包”是新年的一種習俗,派發紅包給未成年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裏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派“紅包”又稱“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4] 
中文名
發紅包
外文名
Red envelopes
出    自
新年的一種習俗
意    義
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晚輩

目錄

發紅包簡介

派利是(又稱派“紅包”),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4] 
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壓歲錢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認為有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1] 
發紅包 發紅包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壓歲錢的的來歷有兩個寓意,一種為壓“祟”。祟是傳説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熟睡的孩子,傳説有人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 [1] 
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發紅包故事

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説,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2] 

發紅包象徵

壓歲錢 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發紅包網絡紅包

網絡紅包 網絡紅包
網絡紅包是指網絡運營商(網站),在春節等假日期間,通過組織互聯網線上活動,派發紅包,讓利網友的一種促銷式營銷模式。另外網絡紅包也指一種新的紅包派發方式,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和不斷升温,網絡紅包悄然興起,很多網絡族通過支付寶微信財付通第三方支付工具給客户、親朋好友等派發紅包。網絡發紅包,成了春節的新年俗。 [3] 
同時,出現了很多發紅包的社交羣,比如微信羣羣主以每人發紅包其他羣員搶紅包的方式,看誰搶的最少來決定下一個發紅包的人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