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黃山偶感

鎖定
登黃山偶感》是江澤民在2001年登黃山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作品名稱
登黃山偶感
作    者
江澤民
創作年代
2001年
作品出處
七言絕句

登黃山偶感作品原文

登黃山偶感
黃山乃天下奇山,餘心向往久之,終未能如願。(1)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2)先登後山,再攀前峯,一覽妙絕風光。見杜鵑紅豔,溪水清澈,奇松異石,和風麗日,山巒起伏,峭壁崢嶸,雲變霧幻,豁然開朗,此黃山之大觀也。(3)江山如畫,令人心曠神怡,更感祖國河山之秀美,特書七絕登黃山偶感一首以記之:
遙望天都倚客松,(5)
蓮花始信兩飛峯。(6)
且持夢筆書奇景,(7)
日破雲濤萬里紅。(8)
江澤民
辛巳四月廿七於黃山(9) [1] 

登黃山偶感註釋譯文

登黃山偶感作品註釋

(1)乃:是。
餘:我。
辛巳:農曆紀年,這裏指2001年。
四月廿五:指農曆4月25日,也就是當年的公曆5月17日。
(2)始得:才得以。
江主席登黃山偶感題詩圖 江主席登黃山偶感題詩圖
(3)杜鵑:即杜鵑花。因農曆三四月間杜鵑啼血時,此花便如火如荼地怒放起來,映得滿山紅豔,故名杜鵑花,又名映山紅。
和風麗日:指天氣温暖而晴朗。
崢嶸:形容山峯高峻突聳的樣子。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大觀:盛大壯觀的景象。
(4)江山如畫:山川、河流美如畫卷。形容自然風光美麗如圖畫。
心曠神怡:形容心境開闊,精神舒暢愉快。
特:特意,特地。
書:書寫,記錄。
七絕:七言絕句。近體詩(律詩)的一種體裁,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必須符合律詩的格律。
偶感:指偶然間得到的感觸、感悟。
以記之:用來記述(遊覽黃山)這件事。
黃山天都峯 黃山天都峯
(7)且:語氣助詞,用在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提起話題。
夢筆:在黃山東北部有一石峯,平空聳立,下圓上尖,如書家鬥筆,因而得名“筆峯”。 筆峯峯頂有一棵奇異古松,盤旋曲折,綠蔭一團,宛若盛開的鮮花;峯下還有一石狀如卧睡之人,故遊人給它起了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夢筆生花”。
(8)日破雲濤:指太陽從雲海中破曉而出。雲海和日出是黃山的勝景,這裏是説作者有幸同時看到雲海和日出的壯麗景象,頓覺無比欣慰,滿眼光明。
(9)辛巳四月廿七:這裏指公曆2001年5月17日。

登黃山偶感作品譯文

黃山是天下聞名的奇山,我的心裏早就嚮往已久了,然而卻始終沒能達成(去那裏遊覽的)願望。直到辛巳年四月廿五(公曆2001年5月17日),才得以成行。我先登後山,再攀前峯,一覽美妙絕倫的風光。山上的杜鵑花正開得紅豔,溪水清澈流淌,還有很多奇特的松樹和岩石;現在的天氣温暖而晴朗,只見四周山巒起伏,山峯山壁陡峭,高峻突聳;山間常有云霧籠罩變幻,又常在突然間變得寬闊明亮。這些就是黃山盛大壯觀的景象。眼前的自然風光美麗如圖畫一樣,令人心境開闊,精神舒暢愉快,更加感到祖國山河的秀美,特意寫下一首七言絕句詩《登黃山偶感》來記述我遊覽黃山的經歷。

登黃山偶感創作背景

2001年(辛巳年)5月17日至24日,江澤民在安徽視察工作期間,興致勃勃地攀登了黃山,並於19日(四月廿七)欣然賦詩一首《登黃山偶感》。 [1] 

登黃山偶感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詩前小序,記敍了詩人登山的宿願,登山的時間,登山的路徑,並描繪了詩人登臨黃山時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瀰漫着作者對祖國秀美河山的讚美。這詩的詩前小序文筆流暢,語詞優美,情致遙深,句式長短相兼,參差錯落,整飭中含有變化;節奏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典雅莊麗,與後面的詩句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一個完整而厚重的藝術空間。
《登黃山偶感》首句“遙望天都倚客松”,詩人以“遙望”起句,入手擒題,就景生髮,信手拈來,自然入妙,一筆帶出兩處景物,一是天都峯,一是迎客松。天都峯海拔,在黃山主峯中最為險峻,極難攀登,峯頂有“登峯造極”石刻,遠眺雲山相接,千峯競秀,古稱羣仙之都,意為天上都會。
黃山迎客松 黃山迎客松
迎客松是黃山的一大勝景,它破石而長,枝幹遒勁,形態優美,壽逾千年,為黃山十大名松之冠,其一枝伸出,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八方來客,故名迎客松。迎客松周圍峯入雲海,風光奇美,“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令人陶醉,徐霞客稱此為“黃山絕勝處”。詩句中“倚”是一個擬人化的描寫,極富情趣,與遙望相呼應,不僅寫出了黃山的高峻、雄奇、神秘,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黃山的神往之情。
“蓮花始信兩飛峯”。詩人移步換景,目光東移,蓮花峯、始信峯似從天外飛來,蓮花峯海拔1873米,為黃山三大主峯之最高峯,它峻峭高聳,氣魄雄偉。主峯突出,周圍諸峯簇擁,儼若一朵蓮花仰天怒放,故名蓮花峯。置身峯頂之上,大有頂天立地之感。始信峯在黃山東部,海拔1668米,相傳有一古人持懷疑態度遊覽黃山,遊至此處,見雲海翻滾,奇松林立,怪石爭妍,羣峯重巒疊障,時隱時現,才始信黃山是天下最美的山,故名始信峯。黃山還有一峯叫飛來峯,在黃山西部,有一怪石下圓上尖,形如仙桃,高10餘米,動感強烈,似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峯。這句詩總共7字而有6字涉景,“飛”字不僅動感強烈,意境優美,而且一語雙關,既描繪了蓮花峯、始信峯橫空出世,似天外飛來之狀,而且暗寫飛來峯這一勝景。天都峯、蓮花峯、始信峯、飛來峯這些黃山景觀,被詩人巧妙採集,化用成詩,像流水淌瀉,舒捲自然,不見斧鑿之痕。
黃山“夢筆生花” 黃山“夢筆生花”
“且持夢筆書奇景”,這句詩一反前兩句的平實莊穩,如奇峯突起,雅健高昂。詩寫黃山的另一風景——筆峯,該景在黃山東北部,黃山賓館旁,因一石挺出,平空聳立,下圓上尖,如書家鬥筆,因此而得名。令人叫絕的是,此峯尖上長出一棵奇異古松,盤旋曲折,綠蔭一團,宛若盛開的鮮花。峯下還有一石狀如卧睡之人,故遊人給它起了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夢筆生花”。奇巧的是筆峯的對面有一石峯,與筆峯遙遙相對,峯頂岔有五峯並列,形同筆架,故名筆架峯。詩人在這裏突發奇想,想寄萬里藍天,握住這如椽大筆來書寫黃山這天下奇景,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神思壯採。此句作者從空際着筆,不瞭解黃山景象的讀者,表面看似乎沒有涉及黃山的任何物象,非寫實的,實際上詩句也寫了黃山的景象,虛實兼而有之,所謂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此句詩有一種自然流走之勢,想象雄奇,直抒胸臆,信手拈來,妙趣天成,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飄逸豪邁之氣。詩句中的“且”字,通常用於古文言文的句首,把它融入詩中卻比較少見,也非常別緻。它不僅使前兩句以寫景為主和後兩句以抒情為主的詩句意緒關聯,脈絡貫通,而且具有啓承轉合之功用,給詩句開創了相當的虛擬想象空間。如將“且”字改換成有確切指稱的“餘”或“吾”,不僅粘着過實,而且境界和妙趣俱無。因而,這個“且”字,雖無寫景着實之處,對全詩來説,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之中”。
黃山日出 黃山日出
結句“日破雲濤萬里紅”是全詩的高潮處,詩句不僅描繪了黃山雲海和日出時的壯麗景象,而且使全詩的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昇華。雲海和日出,也是黃山的一大勝景,日出和雲濤俱現,並得而觀之,是遊人最感幸運的,詩人不僅如願攀登了黃山,還看到難見的日出奇觀。詩人目睹勝景,頓覺無比欣慰,滿眼光明,對國家的中興充滿希望,於是便描繪了“日破雲濤萬里紅”這樣一幅祖國壯麗山河的畫卷。此句詩猶如一首壯麗的交響樂曲,行進到最為華美,最為輝煌的時候。詩中一個“破”字,剛勁有力,既狀紅日噴薄而出衝力之強,更顯作者寫景狀物筆力之雄。詩末句表面是寫黃山紅日噴薄而出時的濤濤雲海,而此情此景,卻象徵着蒸蒸日上的中國,這與詩人的理想和身份妙合無垠,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秀美河山的熱愛之情,而且還流露出作者對祖國的未來有着美好的希冀和憧憬。
本詩前兩句寫景狀物幾乎不露聲色,用語平常,自然入妙,務於字外着力,看似平易,實則運筆千鈞,舉重若輕,第三句蓄勢待發,引而未發,達到不得不發的境地,最後一句順勢托出,一筆作頌,一筆作收,流吐毫不費力,不盡之意,仍在妙處。詩的後兩句流走飛動,神采飛揚,而又不失淺近。詩句既牢牢粘着於黃山的景象,而又平易流暢,精煉華美,充分顯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
在短小的絕句中,表現空間感受本已不易,而本詩潛在的空間轉換卻非常頻繁。短短的四句詩,因涉景較多,景點空間位置不同,有仰視、平視、遠眺、俯視。全詩二十八字中,黃山的景名共出現八次,總共佔去16字——天都、客松、蓮花、始信、飛峯、夢筆、日破、雲濤。不僅如此,詩中黃山景名的運用也富於變化,天都峯、蓮花峯、始信峯、迎客松是明寫,飛來峯是暗寫,筆峯是明暗兼俱,雲濤和日出是化用,也是象徵。
全詩幾乎是句句抒情,詞詞着景,抒情不露聲色,寓情於景,寫景卻無一染色,信手拈來。最後着一“紅”字,曲終奏雅,言有盡而意無窮。前兩句是比較一般的就景生髮,作者對黃山的神往之情藴涵其間,詩句自然樸實,重於景象的描繪,輕於情感的抒發;而後兩句突兀高遠,酣暢淋漓,峯迴路轉,境界全出,重於主體情致的抒發,輕於客觀景象的描繪,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流出,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入詩境。特別是第三句的頓挫蓄勢,為最後一句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使得最後一句豪情如紅日破雲,噴薄湧泄,一瀉千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華贍情調。 [2] 

登黃山偶感作者簡介

江澤民 江澤民
江澤民,生於1926年8月17日,江蘇省揚州市人。1943年起參加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運動,194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自幼喜愛篆刻藝術,讀書。有《江澤民文選》出版發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