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鹿門山

鎖定
《登鹿門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先寫乘船赴鹿門山沿途所見,再寫登山後遙想龐德公當年的行蹤,緬懷他的高風亮節,表現了詩人早年對故鄉前輩隱士高人的欽羨之情;全篇從清晨寫到日暮,景物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遊程的轉換而變化。詩人運筆灑脱自然,或駢或散,狀山水景色生動逼真,傳達出一種寧靜淡遠的韻致。
作品名稱
登鹿門山
作品別名
登鹿門山懷古
作    者
孟浩然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登鹿門山作品原文

登鹿門山
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
沙禽近方識,浦樹遙莫辨
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
巖潭多屈曲,舟楫屢迴轉
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
金澗餌芝術,石牀卧苔蘚。
紛吾感耆舊,結攬事攀踐
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白雲何時去,丹桂空偃蹇。
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 [1] 

登鹿門山註釋譯文

登鹿門山詞句註釋

⑴鹿門山:在今湖北省襄陽市東南。《清一統志·湖北·襄陽府》:“鹿門山,在襄陽縣東南三十里。《襄陽記》:‘鹿門山,舊名蘇嶺山,建武中,襄陽侯習鬱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夾神道口,俗因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也。’”
⑵江峴(xiàn):江邊小山。《聲類》:“峴,山嶺小高也。”此處小山指襄陽縣內之峴山。《元和郡縣誌·山南道·襄州》:“峴山,在(襄陽)縣東南九里,東臨漢水,古今大路。”
⑶方:《全唐詩》校:“一作初,又作相。”
⑷浦:水邊。
⑸至:《全唐詩》校:“一作到。”
⑹翠微:青葱的山氣。
⑺舟楫屢迴轉: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川渚屢徑復,乘流玩迴轉。”
⑻昔聞龐德公:《後漢書·逸民傳》載,龐德公,襄陽人,居峴山南,不曾入城府,躬耕壠畝。荊州牧劉表數延請,不能屈。建安中,攜妻子登鹿門山,採藥不返。
⑼金澗(jiàn):指風景秀美的山澗。芝術(zhú):靈芝、白朮。
⑽紛:盛多。耆舊:年老的朋友,也指年高望重者,此指龐德公。
⑾結纜:繫纜,指停船。攀踐:指登山。
⑿丹桂:桂樹的一種,皮赤色。偃蹇(jiǎn):此處解作妖嬈美好的樣子。《楚辭·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
⒀探討:尋幽探勝。
⒁艇:指船。 [2] 

登鹿門山白話譯文

清晨懷着興致出門來,小船渡過漢江繞峴山。
沙洲的水鳥近看才可識別,水邊的樹木遠望不能分辨。
船行款款來到鹿門山,陽光明亮使山嵐淺淡。
岩石間的潭水曲曲彎彎,行船到此每每迂迴繞轉。
聽説龐德公曾到這裏,入山採藥一去未回還。
山澗中適宜生長靈芝白朮,石牀上滋滿了厚厚的苔蘚。
深深感念這位襄陽老人,繫住纜繩舉足向上登攀。
隱居的遺蹟至今猶可尋覓,超俗的風格已經遠離人間。
相伴的白雲不知何時飄去,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嬌美豔。
尋跡懷古興味猶未盡,划船歸來夕陽落西山。 [2] 

登鹿門山創作背景

鹿門山在今湖北襄樊東之漢水北岸,東漢末高士龐德曾於此隱居,孟浩然晚年亦隱居於此。這首詩是孟浩然早年未隱居鹿門山時所寫的詩。是為記錄往遊鹿門山之經歷,表達對隱居此地前賢之嚮慕心情而作。 [3-4] 

登鹿門山作品鑑賞

登鹿門山整體賞析

這首詩開始四句寫清曉出發途中所見景物,首二句點明出發時間及方向,“乘流”表明乃由襄陽方面順流而下。“沙禽”二句寫出清曉望中物象,由近及遠的是一片清曉的自然景色。“浦”就是自河南南流的白河,在樊城東流入漢水之處,地近鹿門山。“漸到鹿門山”四句,寫鹿門山近處山水形色,光輝曲折,頗具勝概。由境地之清幽,可以想見隱居其地昔人之高尚。
“昔聞龐德公”以下至終篇,全為“懷古”,其中可分三層。“昔聞”四句正寫龐德公,寫其日常生活,顯其隱士高風。隱者人生,棄絕世事,唯務養性延年。“金澗”乃形容澗水之清幽,澗多金石則水自清,或澗水鳴響有如金聲。“石牀”句見龐德公適性自得之生活情狀。斫石為牀。偃卧其上,而石上滋生苔蘚,從而可見隱者之任情自適。以上四句乃就“昔聞”而言。“紛吾感耆舊”六句承上敍述對龐德公遺蹟之觀感。“紛吾”句言耆舊逸事紛然有感於吾,“耆舊”即指龐德公,於是下句言及攀踐之事。“紛”指上兩句所寫諸事。“隱跡”四句正落到“懷古”,由其隱跡而企高風雲“邈已遠”,言際溢露出無限企仰之情。“白雲”二句反顧上二句落到現景,言際無限寥落之感。高風已遠,白雲不留,今存遺蹟,空餘偃蹇之丹桂耳。結末二句雙束詩題兩面,夕陽對應清曉,以見詩中所寫為整日之事,意脈完足。
這首詩是詩人家住襄陽峴山澗南園時登鹿門山寫的詩。縱觀該詩的整體結構常嚴多而不從時間上看,詩人從清晨天剛亮的時候寫到天黑;從看,詩人到古;從地域上看,詩人從漢江寫到鹿在寫漢江的時候,既寫了漢江水的水流湍急,用多屈曲,舟屢迴轉”之句,又寫了漢江兩岸美好景色,用了“沙鳥近方樹遙莫辯表襄陽漢江的生態之美。在寫鹿時候,先由遠及近,再寫遠看鹿門山的景色漸至鹿明翠微淺”之句;寫近看鹿門山的景色,用丹桂空偃蹇”之句;寫龐德公時,用了“隱跡今尚存,高風邈高度讚揚了龐德公的人格魅力。總之,這首詩熱情洋溢地謳歌家鄉襄陽的大好河山,充分展示了鹿門山的文化底藴。 [4-5] 

登鹿門山名家點評

明·李夢陽:“思致鬱密。”(《孟浩然詩選》) [6] 

登鹿門山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1頁
  • 2.    鄧安生 孫佩君.孟浩然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版:第1-3頁
  • 3.    詹福瑞主編,葛景春選注.王孟體詩選: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05月:10
  • 4.    王啓興主編.王維孟浩然詩歌名篇欣賞:巴蜀書社,1999.8:15
  • 5.    常旭主編.新唐詩三百首:大唐詩人詠襄陽: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12:37
  • 6.    孟浩然著.孟浩然詩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7
  • 7.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4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