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詩作)

鎖定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一説朱斌)的詩作。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此詩篇幅雖短,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着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不時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作品名稱
登鸛雀樓
作品別名
登樓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王之渙
作    者
一説朱斌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字    數
20
課本階段
小學

登鸛雀樓作品原文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2] 

登鸛雀樓註釋譯文

登鸛雀樓詞句註釋

⑴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⑵白日依山盡:這句話是説太陽依傍山巒沉落。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
⑶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指眼界寬闊。
⑷更:再。 [3] 

登鸛雀樓白話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着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4] 

登鸛雀樓創作背景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一説,作者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屬河北)縣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但是,根據王之渙及其夫人的墓誌銘,則王之渙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薄”,在開元十年(722)與夫人李氏成婚時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職時間一直持續到開元十四年(726)前後,此後才罷官悠遊,而此時王之渙已經年近四十,經過十五年的悠遊後約在天寶元年(742)復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學者李希泌推測,鸛雀樓在平陽府蒲州(今山西蒲縣),與王之渙的老家絳州,同屬晉南,故這首詩可能是王之渙在棄官回鄉時所作,創作年代約在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5-6] 

登鸛雀樓作品鑑賞

登鸛雀樓整體賞析

《登鸛雀樓》書法作品
《登鸛雀樓》書法作品(3張)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羣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説明這是一首登樓詩。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敍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説的“景入理勢”。有人説,詩忌説理。這應當只是説,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説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説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周復綱説,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 [3] 

登鸛雀樓名家點評

宋代李頎《古今詩話》: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 [7] 
明代胡應麟詩藪》:對結者須意盡,如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語不得乃可。 [7] 
明代李攀龍《唐詩選》:玉遮曰:不明説“高”字,已自極高。 [7] 
明代袁宏道《唐詩訓解》:結語天成,非可意撰。 [7]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日沒河流之景,未足稱奇,窮目之觀,更在高處。 [7]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7]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空闊中無所不有,故雄渾而不疏寂。 [7] 
明末清初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7]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説唐詩》:作詩最要眼界開闊。鸛雀樓,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已極壯觀。而之渙此作,亦遂寫煞。 [7] 
清代吳煊、黃培芳《唐賢三昧集箋註》:上二句橫説樓所見之大,下二句豎説樓所臨之高。 [7]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四語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7]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通直寫其地勢之高,分作兩層,虛實互見。沈存中曰:“鸛雀樓前瞻中條山,下瞰大河。”上十字大境界已盡,下十字以虛筆託之。 [7]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先寫登樓,再寫形勝、便嫌平衍,雖有名句,總是卑格。此詩首二句先切定鸛雀樓境界,後二句再寫登樓,格力便高。後二句不言樓之如何高,而樓之高已極盡形容,且於寫景之外,更有未寫之景在。此種格力,尤臻絕頂。 [7] 
清代張錫麟《唐詩近體》:王堯衝曰:首二句已盡目力所窮矣,下作轉語,言若欲窮目力之勝,庶此樓上再上得一層更好。此詩人題外深一層作此虛想也。 [7] 
清末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前一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後二句復餘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 [7] 

登鸛雀樓作者簡介

王之渙像 王之渙像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8] 

登鸛雀樓軼事典故

登鸛雀樓作者受疑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樓》,其依據是盛唐太學生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國秀集》是現存最早的唐詩選本,在這本集子中還選錄了王之渙的詩三篇,唯獨沒有《登鸛雀樓》一詩。倘若朱斌的《登樓》詩是王之渙的作品,這種冒名頂替或編者的張冠李戴必為當時文壇所不容。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全唐詩》雖收入了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但又加註雲:“一作朱斌詩”;同時也收入了朱斌處士的《登樓》詩,亦在詩下加註雲:“一作王之渙詩”。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題為《登樓》。”
也有人認為此詩的作者是王文渙。因為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説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王文渙何許人也,沈括沒説。然而鸛雀樓上確刻有署名“王文渙”的詩篇。當時的彭乘《墨客揮犀》和李頎《古今詩話》也有相同的記載。

登鸛雀樓王詩朱領

《登鸛雀樓》剛剛問世之際,人們只覺得此詩朗朗上口,意境非凡,並不知道作者是誰。那個年代是一個以詩取士的時期,女皇帝武則天,讀到此詩以後,也是喜不自禁,於是就問親信大臣李嶠:是哪位才子寫下了這首絕句,朕要好好封賞他。李嶠一聽,心生邪念,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綵綢百匹,並賜封了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
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器重,窮困潦倒到了極點。後人為他打抱不平,於是,又演繹出了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酒樓伶人中打賭賽詩,最後王之渙拔了頭籌的故事。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在元代還被編成了雜劇上演。

登鸛雀樓名樓賽詩

儘管鸛雀樓上面題有王之煥的千古絕句,但後來的詩人總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與王之煥一比高低,於是,鸛雀樓成了唐代詩人的賽詩樓,留下了許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暢當是河東才子,曾應徵從軍,後來中了進士,終為果州刺史,頗富詩名。其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見暢當《登鸛雀樓》)
耿湋,字洪源,是唐代河東(今永濟)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曰:“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經海內,華嶽鎮關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耿湋《登鸛雀樓》)
司馬札是晚唐詩人,其詩曰:“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司馬札《登河中鸛雀樓》)。晚唐,政治上宦官專權,藩縝割據,朋黨內訌,裙帶成風。很多有才華的詩人淪為江湖遊子,司馬札就是其中的一個,同樣是落魄文人,面對暮氣沉沉的時局,晚唐詩人們早沒有了盛唐詩人的豪氣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們的眼中,鸛雀樓不再是當年“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勝境,而變成了一處煙雲籠罩、陰影重重、夕陽日短、草木蕭條的傷心之地。

登鸛雀樓古詩今用

《登鸛雀樓》這首詩幾次出現在現代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1995年7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就曾朗誦過歌德的《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和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
2006年4月,在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式訪問美國前夕,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引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表達對兩國關係的期望。2008年5月,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送給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的禮物,即絹刻有《登鸛雀樓》這首詩作。
鸛雀樓 鸛雀樓
2006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親臨永濟考察,專門登上鸛雀樓登高望遠。一年後,他在日本訪問時曾揮毫留下《登鸛雀樓》詩作墨寶。2009年11月,温家寶總理訪問埃及,在傾聽了兩位埃及男青年用中文吟誦《登鸛雀樓》後,温總理解釋説:“‘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鼓勵人們要有寬闊的視野、高遠的志向,不斷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標。我們發展中埃關係,也要站得高,看得遠,不斷加強兩國的戰略合作。”
2013年6月,韓國總統朴槿惠訪華期間,時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朴槿惠贈送了一幅書法作品和一件陶藝作品,其中書法作品的內容是唐詩《登鸛雀樓》。青瓦台方面表示,中方通過《登鸛雀樓》的詩句表現了過去20年韓中關係的發展彷彿“白日”垂直運行的軌道和橫穿曠野的江河一般,壯觀而充滿活力,今後希望兩國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境將韓中關係推上新的台階。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81
  • 2.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40
  • 3.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2-73
  • 4.    王雪梅.《登鸛雀樓》譯文評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3):78-80
  • 5.    孫朦編著.唐代名家詩詞賞析[M].長春:吉林出版社,2017:30
  • 6.    李希泌.盛唐詩人王之渙家世與事蹟考[J].晉陽學刊,1988(3):97-103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353-1354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