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萬里長城

鎖定
《登萬里長城》是近代社會改革家康有為寫的詩篇,共有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先寫景,讚美長城的雄偉壯麗,抒發作者的壯志豪情。後弔古傷今,兼帶議論,表達對國家衰敗,民族危亡的關切,激勵自己獻身祖國,振興中華。
作品名稱
《登萬里長城》
作    者
康有為
創作年代
清朝
作品出處
《康有為大傳》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登萬里長城作品原文

其一
秦時樓堞(1)漢家(2)營,匹馬高秋撫舊城(3)
鞭石(4)千峯上雲漢,連天萬里壓幽並(5)
東窮(6)碧海羣山立,西帶(7)黃河落日明。
且勿(8)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9)令人驚。
其二
漢時關塞重盧龍(1),立馬長城第一峯(2)
日暮長河(3)(4)大漠,天晴外部(5)(6)疆封(7)
清時堡堠(8)傳峯靜(9),出塞山川作勢雄。
百萬(10)控弦(11)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1] 

登萬里長城註釋譯文

登萬里長城詩詞註釋

其一
(1)秦時樓堞:秦統一六國後修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侵。堞,dié,指長城。
(2)漢家:指漢室,漢朝。
(3)舊城:指明代在八達嶺修築的城關。
(4)鞭石:晉伏琛《三齊略記》載:始皇作石橋,欲渡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此處借用其意:彷彿有神把無數磚石用鞭子驅趕到千峯之上,直通霄漢。
(5)幽並:幽州、並(bīng)州。均為古九州之一,其地相當於現在的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一帶。此兩句寫長城氣勢。
(6)窮:終極,終盡。
(7)帶:環繞。
(8)且勿:且不要。卻胡論功績:即論卻胡的功績。卻胡,阻擋胡人。
(9)造事:指建造萬里長城的宏偉功程的事。 [1] 
其二
(1)盧龍:古塞名,在今河北省遷安縣,為古代關防重地。曹操北征烏桓時,曾到過此地。
(2)第一峯:指八達嶺。
(3)長河:黃河。
(4)盤:盤繞,彎曲。
(5)外部:指長城以北的少數民族。
(6)數:歷歷可數
(7)疆封:邊界。
(8)堡堠(hòu):這裏指烽火台。。
(9)傳烽靜:指沒有戰爭。傳烽,古時邊境有敵入侵,即舉烽火報警,一一相遞,稱傳烽。這裏的實際含義同《過昌平城望居庸關》“時平”句意,是反語。
(10)百萬:指古代百萬英雄戰士。
(11)控弦:開弓,代指手持武器的士兵。 [2] 

登萬里長城白話譯文

其一
秦統一六國後修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侵,漢朝也在這裏修築營寨,添兵把守,今日我只身匹馬來到這八達嶺城關,看盡江山。將巨大的石頭用鞭子趕到千峯之上、趕入雲漢之中,造下這連天萬里的長城,使它穩穩地鎮壓住我國的北方,不受外族的侵犯。這道長城東到大海邊上立的那些羣山,西到太陽降落的黃河。長城是有卻胡功用的,但卻不能以此來評價功績,而且我認為建造長城的英雄們的業績要比長城卻胡的功績更偉大。 [3] 
其二
飛將軍李廣,為了抵禦匈奴入侵,緊守盧龍塞,八達嶺也如漢時的盧龍那樣的重要,也應有李廣那樣的人來把守。我策馬登上長城,想起金海陵王完顏亮“立馬吳山第一峯”的詩句,此情此景,我心中也生髮出和他一樣的豪情壯志。望着西方的落日,想象着“大漠孤炳直,長河落日圓’’所描繪的圖景,又看見晴朗的西部長空,想到那邊有數不盡的國家,這些國家正在蠶食着中國的疆土。塞外的山川雖然是雄偉的架勢但烽火台上卻無烽煙燃起。就在這裏,過去曾經犧牲過上百萬的將士,而如今呢?想到這些使我心情非常沉重。最後,我還是騎着馬踏着深秋寒冷的月色,帶着沉重的心情,走上歸途。 [3] 

登萬里長城創作背景

以“百日維新”震驚了華夏大地的康有為,早在順天鄉試期間(1888年),就“發憤上書萬言”,提出了“及時變法”的主張。上書前夕,這位志在“若為霜隼擊高秋”、“豈無倚劍嘆雄才”的熱血之士,曾一鞭單騎出居庸關,站在雄偉的八達嶺上,縱覽山河壯色,寫下了這兩首“鬱勃蒼涼”的七律。 [4] 

登萬里長城作品賞析

登萬里長城文學賞析

其一
這首詩記寫詩人登上萬里長城的所見所思。首聯是倒裝句,應先寫“匹馬秋高撫舊城”,點出登臨萬里長城的時令,再寫長城上所見“秦時樓堞漢家營”。這裏用秦堞漢營起筆,更表明詩人面對重重關山,心馳千古,喚起讀者對歷史的沉思。在“匹馬高秋”中撫倚的,分明已是聳峙了二千餘年的“舊城”。這兩句從漫長的時間跳越中,展示詩人立馬古城的感覺變化,有力地表現了長城的悠久和雄偉:它橫聳千秋、歷盡滄桑,至今依然莽莽蒼蒼,蜿蜒在高高的秋空下,不減秦、漢當年那雄視胡虜之壯色。由此可聯想到王昌齡絕句《出塞》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想到的是抵禦胡人的南侵,而康有為在此想到的是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創造精神,於是便將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情感凝聚在對江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中間兩聯是寫景,描繪了萬里長城的雄偉壯麗。頷聯“鞭石”句寫其高峻,“連天”句寫其廣遠,寫出長城矯健的壯姿和雄渾的氣勢。恰似如椽巨筆,沾濡着瑰奇的神話傳説,在縱橫萬里的空間上,勾勒了古老長城的非凡雄姿。頸聯將古長城放在更開闊的背景下描寫,對偶工整,形象生動地勾勒出長城萬里圖。動中見靜,運用了色澤明麗而又意態舒展的輕筆點染。尾聯畫龍點睛以議論抒懷。登臨長城,神遊千古,遠眺萬里,詩人想到的不再是王昌齡“不教胡馬渡陰山”的“卻胡”之事,他想到的是有着數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的雄渾氣勢,想到的是“英雄造事令人驚”——就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誥力。這聲震全詩的讚歎,迴應着詩中對長城氣象的雄奇描摹,有力地表現了康有為所不同於一般詩人的情懷:作為一位未來的“維新派”領袖,他的志向更在創建新的英雄事業方面。正因為如此,他在俯瞰偉大的長城時,能與創造它的往古英雄聲氣相應,而發生最強烈的共鳴。《登萬里長城》的結句,既是一聲震盪在雄偉長城上空的讚歎,又彷彿是一聲豪邁的預言:它預言着康有為會像往古的英雄們一樣,創造新時代的“驚人”事業。 [4] 
其二
作者“立馬長城第一峯"時,想到這一帶從漢代以來就是重要關塞,不禁引發登臨思古之情。“日暮長河盤大漠"和“出塞山川作勢雄"二句,描繪了壯麗的塞外景色,寫出想象中的雄偉氣象, “清時堡堠傳烽靜”和“天晴外部教疆封"二句,又描述了中國強盛時代的鞏固邊防,傾吐出思古的豪壯情懷。但詩風在此一轉,作者指出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只有“一鞭冷月",悽清地伴隨着踏上“居庸”關,令人撫今追昔,感懷無際。
詩中有虛有實,虛實相間,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個“重”字,一個“嗟"字,遙相策應,隱寓作者關心國事的深切情意。此詩語句工穩,氣勢雄健,足代表作者的早期詩風。 [5] 

登萬里長城名家點評

《登萬里長城》對長城及盧龍、居庸重關進行了生動描繪,東窮碧海羣山,西帶黃河落日,峯上雲漢,氣壓幽並,大漠烽靜,月照居庸。畫面開闊恢宏,氣勢震驚山河。(中國寫作學會河北分會副會長韓盼山 評) [6] 

登萬里長城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晚年別署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信奉孔子儒家學説,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説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著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等。
參考資料
  • 1.    雲告.旅遊品詩: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第7頁
  • 2.    孔繁敏.歷代名人詠長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266頁
  • 3.    徐紅年.八達嶺長城古詩詠:北京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6頁
  • 4.    代漢林.律詩絕句精品鑑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89頁~第493頁
  • 5.    湖南省中小學教學輔導部.中國古代作品選講 (下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337頁
  • 6.    韓盼山.中國歷史長城詩詞選: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