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瀛橋

(滄州市滄縣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登瀛橋,又名杜林石橋,坐落於河北省滄州市滄縣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回族鄉,是橫跨於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橋。該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2] 
登瀛橋橫跨滹沱河舊道上,是三孔敞肩式石拱橋,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高9米。橋體由料石砌成,圓拱券,三孔,拱間有兩小孔,兩小拱懸卧於三大拱連接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的大橋墩支撐着橋身。登瀛橋每孔跨徑11.3米,拱頂雕刻有龍頭、獅子頭、神水獸等。橋面石欄、望柱上是仙桃浮雕畫面和石猴、石獅等動物造型。登瀛橋在建築及雕刻藝術上都具有一定價值。 [2]  [4-5] 
2013年5月3日,登瀛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登瀛橋
地理位置
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杜林回族鄉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7-0754-3-052
始建時間
1594年(明萬曆二十二年)

登瀛橋歷史沿革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登瀛橋始建。 [2]  天啓五年(1625年),重修。 [4] 
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滹沱河水大發,衝陷登瀛橋西畔大小二孔。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鄉人王蔭桐用了六年時間重修登瀛橋完工。 [7] 
杜林登瀛橋

登瀛橋建築特色

登瀛橋位於滄州境內滹沱河舊道上,是三孔敞肩式石拱橋。登瀛橋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高9米。橋體由料石砌成,圓拱券,三孔,拱間有兩小孔,兩小拱懸卧於三大拱連接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的大橋墩支撐着橋身。登瀛橋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個龍頭石雕,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個石雕獅子頭,兩小拱的拱頂有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望柱上是仙桃浮雕畫面和石猴、石獅等動物造型。也有帶弦紋的簡單的方形望柱柱頭。望柱柱身上有不同花樣的雕刻。這座古橋的石獅子都是生動可愛的類型。欄板上的浮雕兩面都有,花草、走獸、飛禽、人物、建築等。在欄板的中線位置,正下方有蓮花座形制的地袱。 [2]  [4-5] 
登瀛橋橋面己經被抹成了瀝青路面,橋頭有石墩路阻,路阻間距較大,只能禁止大型機動車輛通行。 [4] 

登瀛橋文物遺存

登瀛橋有石碑一通、腳踩圓球的石獅一對置於橋端。 [4]  還有破碎的殘碑擺放在角落。 [2] 

登瀛橋歷史文化

登瀛橋藝文

清代詩人温權甫的《詠杜林鎮石橋》:東連滄海郡,西達古瀛州。高閣從旁出,沱河自下流。無期尋班斧,憑欄問母猴。

登瀛橋史料記載

長蘆鹽運使阮尚賓《新建登瀛橋記》和王蔭桐《重修登瀛橋記》載,杜林原名登瀛鎮,跨滹沱河兩岸,順河行北可抵京、津,由此往來之商賈行旅,摩肩接踵,自古雖有舟渡,但客貨往來不便。明萬曆年間善人劉尚有目擊行旅舟渡之艱,建議修建石橋,以行旅利鹽運。鹽運使阮尚賓、瀛州太守劉毓寬慨然捐助,在地方紳商和好善樂施人們捐資和幫助下,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耗白銀2萬兩建成此橋,從此登瀛路履若坦途。清光緒年間,滹沱河水氾濫,衝陷橋兩端大小兩孔,不能通行。好義者多次想修復,無奈耗資較大,工程困難,畏難而止。14年以後,鄉人王蔭桐矢志重修登瀛橋,並不辭勞苦,多方籌措修橋款,歷經6年修復完工,但王蔭桐也因此債台高築,隨僧道募捐化緣以還橋債。
登瀛橋 登瀛橋

登瀛橋文物價值

登瀛橋雖經三百餘年,仍堅實穩固,在建築及雕刻藝術上都具有一定價值。 [4] 
登瀛橋 登瀛橋

登瀛橋文物保護

登瀛橋保護範圍:橋頭東西兩側以橋邊沿為基線。向東、西各外擴21.5米。南北以墩台分水石為基點向南北外擴21.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基線,向東外擴至民宅,向南外擴61.5米,向西外擴41.5米,向北外擴61.5米。
2010年,登瀛橋橋體出現裂縫,在上報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後,於2010年4月開始對橋體進行搶險加固,同年8月份完成施工。 [3] 
2012年2月,登瀛橋加固工程通過河北省文物局驗收。 [6] 
2013年5月3日,登瀛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登瀛橋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登瀛橋,坐落於河北省滄州市滄縣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林回族鄉。
  • 交通信息
自駕:從滄州沿舊滄河路西行到杜林;
公交:乘坐滄州市公交402路公交,到達終點站後租車5千米直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