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鎖定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是元代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七絕組詩。該組詩寫於金代末年。第一首寫蒙古軍擄掠金后妃、宗室北去的情景;第二首寫蒙古軍掠奪摧殘文物的情景;第三首寫途中所見戰後的悽慘景象。全詩筆力厚重,感情深摯,極為感人。 [1] 
作品名稱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南宋(金)
作品出處
《遺山集》
文學體裁
七絕(組詩)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作品原文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1
其一
道旁僵卧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2
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3
其二
隨營木佛賤於柴,大樂編鐘滿市排4
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5
其三
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6
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7 [2]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註釋譯文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詞句註釋

  1. 癸巳:公元1233年。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虜。農曆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這三首詩是在北渡黃河時所寫。
  2. 累:通縲(léi),捆綁囚犯的繩索。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綁着的金國俘虜。旃(zhān)通氈,旃車:即氈車,指安有氈蓬的蒙古車。
  3. 紅粉:年輕婦女。回鶻(hú):即回紇,這裏指蒙古。
  4. 木佛:木質佛像。大樂:宋代郊廟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樂曲名稱,近代改名為大和,這裏使用的是原名。編鐘:樂器名稱,即大小成組的鐘。佛像、大樂、編鐘都是神聖嚴肅之物,這兩句説明蒙古軍隊野蠻,不開化,無視禮樂。
  5. 渾:全,整個。渾載汴(biàn)京來:把整個汴京城都載運來了。
  6. 龍沙:本指玉門關以西隆起如龍的沙漠地帶,這裏借用為荒蕪的地方。桑梓:家鄉。
  7. 河朔:泛指黃河以北地區。河:黃河。朔:北方。生靈:老百姓。疏煙:稀稀拉拉、斷斷續續的炊煙。 [2]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白話譯文

其一
大路的兩旁
倒卧着滿地的俘囚,
經過的氈車
就像那滾滾的水流。
被俘的婦女啊,
嗚咽着跟在回鶻的馬後,
究竟是為誰啊,
一步踉蹌一回頭!
其二
軍營裏珍奉的木佛
價值低賤過於木柴,
大樂署流散的編鐘
擺滿在市場上攤賣。
到底搶掠了多少啊,
你也就無須細問——
那艘艘大船啊,
幾乎已把汴京整個載來。
其三
森森的白骨縱橫交錯,
遍佈在原野如同亂麻;
幾年來桑梓毀於戰火,
變成了荒涼的龍沙。
只以為河朔的萬千生靈
已經被屠殺淨盡;
卻不料破屋上炊煙疏淡——
竟還剩幾户人家! [3]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創作背景

蒙古汗國是一個剛由落後部落組成的國家,軍事力量強大,但卻十分殘暴,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據歷史記載,肅州(今甘肅酒泉)、西夏京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洋州(今陝西洋縣)都遭受過屠城的慘禍。元好問深深地愛着他的國家和人民,在詩中對侵略者進行了血淚控訴和憤怒譴責。 [2] 
1233年(金天興二年)農曆正月汴京守將降蒙,時任尚書省左司都事七品官的元好問成了蒙軍俘虜。先被囚禁在汴京城南的青城,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北渡》三首就是在農曆五月三日北渡黃河時所寫。 [1]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作品鑑賞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整體鑑賞

第一首
第一首是寫元軍攻陷金都汴京後,劫掠大批婦女送往塞外一事。詩以路旁橫豎倒卧的囚犯開篇,可以想見眾多囚犯(俘虜),有死有活,有病有殘,哀哀躺卧,不忍入目。第二句寫氈車轆轆,如流水般地北馳着。裝載着什麼,後兩句做了説明,原來氈車裏滿載在汴京搶劫來的紅粉佳人。她們哭聲震天,欲死不得,想逃不能,將要去做蒙古統治者的奴僕姬妾,任人蹂躪。她們哭不絕聲,一步一回頭,望着可愛的故鄉,在元軍的監押下離開了故土。詩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多麼殘忍的劫掠圖!
第二首
第二首是寫元軍破壞寺廟,搶劫財物的罪行。這首詩直抒其事,抓住軍營駐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燒一事,既表現了他們的蠻橫,也説明劫難的殘酷程度,就連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詩揭露深刻,用意巧妙。元軍不僅破壞京城文化古蹟,還把珍貴的樂器、祭祀珍寶等劫走。第三句反詰一句,跌宕一筆,更進一步揭露了元軍劫掠之多的罪行,以“大船渾載”的事實,激發人們對侵略者的憎恨。 [4] 
第三首
第三首絕句以十分洗練的筆墨,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荒寂淒涼的畫面。在構圖上,詩人選擇了白骨、荒沙、破屋、疏煙等最具有特徵性的景物着力刻畫,寫出多年戰亂的浩劫對農村造成的毀滅性破壞。桑梓繁茂的家園變成了一片廢墟,在這一片焦土荒漠上,屍骨縱橫相藉,寒鴉聒噪爭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斷磚碎瓦,一兩座屋舍的殘垣中冒出幾縷孤煙。這就構成了一幅荒涼、蕭索、殘破、恐怖、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高度概括地顯示了戰亂給廣大農民帶來的滅頂之災。這畫面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揭露和控訴力量,詩人又巧用畫龍點睛之筆,將自己主觀感情的抒發融入景物描寫之中。第三句的“河朔生靈盡”正是一筆點出了整幅畫面的主題——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黃河流域地區,在頻仍殘酷的戰亂中幾近生靈絕滅,這是一場多麼巨大的民族悲劇啊!這抒情飽含血淚,悽楚悲憤,與蕭索荒涼的畫面融為一體,形成了蒼涼悲慘的意境,讀來餘味無窮。 [5] 
總結
《北渡》三首寫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詩中句句都是他親眼所見的事實。通過這些事實,讀者可以體味出侵略者驕橫強暴到了何種地步,亡國之民遭受的是怎樣的凌辱和痛苦。大道上奔馳的是滿載戰勝者和他們掠奪來的珍貴物品的蒙軍氈車,黃河中行駛的是把汴京城裏貴重物資都裝走了的蒙古大船;而僵卧在大道兩旁的則全是用繩索捆綁着的亡國兵、民,跟隨在蒙軍馬後的是“一步一回頭”的受凌辱的婦女,河朔大地死屍如麻,人煙稠密的農村,現在剩下的都是些斷垣破屋和零零落落的幾户炊煙了。詩中還特意強調了象徵文明的“木佛”和“大樂編鐘”竟被隨意處置,木佛賤於柴,編鐘滿市排,斥責野蠻侵略者不僅搶奪物資、人口,還對古代文明進行了肆意的褻瀆、踐踏,這是詩史,對後世很有教育作用。 [2]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名家點評

寧波市文聯主席、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會會員徐季子:“形象生動逼真,文辭悽切感人,讀後極易使人聯想起南宋末汪元量的《湖州歌》。” [6] 
忻州師範學院元好問研究所所長,中文系教授狄寶心:“語言淺近如話,敍事寫景真切。” [7]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但父祖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元好問7歲就能寫詩,20歲即名震京師。27歲時,因蒙古軍南侵,他從家鄉流落到河南。公元1221年(金宣宗興定五年)中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公元1232年(金哀宗開興元年),擢尚書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國滅亡後,曾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後回故鄉從事著述,終生不仕元朝。著有《遺山集》、《遺山樂府》等。 [2] 
參考資料
  • 1.    陳書龍主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詩詞曲評註.武漢市:武漢出版社,1989.06:150
  • 2.    蔣學浚.歷代愛國詩詞鑑賞.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183-186
  • 3.    (元)元好問著;鄭力民譯註.元好問詩選譯.成都市:巴蜀書社,1991.10:143-147
  • 4.    孔凡信.歷代邊塞詩賞賞析.濟南市:明天出版社,1987.10:335
  • 5.    呂智敏,侯健編著.古代田家詩田園詩鑑賞:農村讀物出版社,1986:239
  • 6.    徐季子,姜光鬥主編.中國古代文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2.第3版,:第356頁
  • 7.    狄寶心選注.元好問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年08月第1版: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