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癰病

鎖定
癰病,中醫病名。是指發生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的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少數初起皮色不變),腫脹範圍多在6—9cm,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多伴有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症狀,一般不會損筋傷骨,也不會造成陷證。但一般都多發於項後、背部,而且以成年人,尤其是中年和老年的患者為多。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中文名
癰病
常見發病部位
多發於項後、背部
相關西醫疾病
急性化膿性疾病
常見病因
受濕熱風熱之毒、火毒熾盛
多發羣體
中年和老年人
疾病分類
外科—急性化膿性疾病
傳染性

癰病名詞解釋

是指發生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的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少數初起皮色不變),腫脹範圍多在6—9cm,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多伴有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症狀,一般不會損筋傷骨,也不會造成陷證。

癰病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牀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急性化膿性疾病基本相同。

癰病病因

本病多因皮膚破損染毒,或其他部位瘡瘍毒邪循經流竄所致;或因肝脾血熱兼恚怒氣鬱,致邪毒藴結,氣血瘀滯而成。

癰病病機

1.濕熱風熱之毒 藴積皮肉之內,以致氣血運行失常,氣滯血瘀而為病。
2.火毒藴結 火毒熾盛,藴結於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凝滯,經絡阻隔,故鍁紅腫脹疼痛。

癰病診查要點

癰病診斷依據

1.初起,呈片狀醬紅色炎性浸潤區,高出體表,質地堅硬,水腫,與正常組織界限不清。
2.約經1~2週中央區皮膚出現多個小膿頭,破潰後呈蜂窩狀,繼之中心部塌陷,如“火山口”狀,患處劇痛。
3.常伴有高熱,寒戰,全身不適,食慾不振,白細胞增多等。
4.可發生於糖尿病患者,應詳細檢查,以免漏診。

癰病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查血常規示:白細胞增多。

癰病辯證論治

癰病辯證要點

應根據其症狀,審其病程,劃分階段,同時結合部位及其熱毒的輕重,氣血的盛衰,年齡的大小等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按其病程可分為初期、潰膿期、收口期三個階段。一般分為實證、虛證(指毒盛而兼體虛)兩大類,但以實證最為多見。

癰病治療原則

本病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輔以外治法。實證給予散風清熱利濕,合營託毒;虛證給予扶正託毒。

癰病證治分類

1.初期 濕熱風熱之毒證
證候:在局部硬結的腫塊上有粟粒樣膿頭作癢作痛;繼則腫塊向周圍擴大,瘡頭也相繼增多,此時色紅掀熱,疼痛更甚,惡寒發熱,頭痛,食慾不振,苔多白膩或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治法:散風清熱利濕,和營託毒。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
常用藥:當歸、赤芍、丹蔘、銀花、連翹、紫花地丁、陳皮、象貝母、炙山甲、皂角刺、生甘草。
2.虛證
證候:局部瘡形平塌,根盤散漫,瘡面紫滯,不易化膿,腐肉難脱,潰出膿水少或帶血水,並且疼痛劇烈,壯熱,唇燥,口乾,大便秘結,小溲短赤,飲食少思,舌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滋陰生津,清熱託毒。
方藥:竹葉黃芪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生黃芪、條芩、甘草、當歸、川芎、法半夏、麥冬、白芍、竹葉各一錢,生地、石膏(煅)各二錢,姜、燈心引。
3.氣血雙虧,毒滯難化型
證候:局部瘡形平塌散漫,瘡色灰暗不澤,化膿遲緩,腐肉難脱,膿水稀薄,色帶灰綠,悶腫脹痛不顯,瘡口易空殼,發熱,大便溏薄,小便頻數,口渴不欲飲,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膩,脈數無力。
治法:扶正託毒。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常用藥:黨蔘、生黃芪、焦白朮、當歸、白芍、桔梗、皂角刺、茯苓、銀花、生甘草。

癰病其他療法

外治法
1.初期:實證用金黃膏或玉露膏,虛證用沖和膏外敷。
2.潰膿期:上方均摻人八二丹或九黃丹;如膿水稀薄而帶灰綠色者,改摻入七二丹。若腐肉阻塞,膿液蓄積難出,可作十字形切開手術。
3.收口期:用白玉膏摻生肌散。若瘡口有空腔,皮膚與新肉一時不能粘合者,可用墊棉法,加壓包紮,如無效時,則應採取手術擴創。
4.若氣血兩虧,瘡形不起,亦可配合神燈照法或桑紫火烘法。

癰病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癰病預防調護

1.積極治療原發病。
2.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博之品。 

癰病文獻摘要

《靈樞·癰疽》雲:“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1] 
[2] 
參考資料
  • 1.    田代華 .《靈樞經》: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5年8月
  • 2.    李曰慶. 《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