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癤蝙蛾

鎖定
癤蝙蛾(Phassus nodus Chu et Wang,1985)是蝙蝠蛾科蝙蛾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癤蝙蛾
拉丁學名
Phassus nodu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鱗翅目
蝙蝠蛾科
蝙蛾屬
癤蝙蛾
命名者及年代
Chu et Wang,1985
外文名
Boil bat moth
總    科
蝙蝠蛾總科

癤蝙蛾形態特徵

成蟲:雄翅長29~32mm、體長31~33mm,雌翅長47~49mm、體長45~48mm。頭小,赭棕色佈滿深棕色叢狀毛,後緣中部內隱;觸角短,僅4.9mm,絲狀,23~27節,各節長大於寬,兩側各有微毛1根,複眼大,約佔頭部的2/3,黑色,上有棕色散斑;單眼在毛叢下僅顯深色小點;上顎及下顎均退化,下唇小呈泡狀,下唇須短,3節,長度只達複眼中部。胸部狹長,約佔體長的2/5,密披赭棕色長毛,前胸長大於寬,近似盾形,中胸背板窄長,前緣內陷,後緣近弧形,小盾片近圓形,後胸背板從中線分離為兩塊盾形片,後胸小盾片葫蘆形;胸部腹面棕褐色,翅基呈污白色。
前翅正面黃褐色,前緣與Sc脈間有4個由黑色與棕黃色線紋組成的斑,在Sc脈的端部有1癤狀隆起,內有1深色橢圓形斑,中室部位的三角區呈黃褐色,在三角區的中室下方有1條縱行黑色線紋,Culb脈至後緣間有順脈紋縱行排列的斑點,各斑點棕褐色,外圍有黑圈,中室外的中帶及亞緣帶均由黑色線紋圈組成的不規則斑構成,各帶間黃褐色,問雜有黑色小點,外緣帶由各脈端之間的黑色小圓圈組成,圓圈中間有棕色點,外緣呈淺齒狀,緣毛黃褐色;M2脈在中間端部有1小室,M2與M3及M3與Cu1a脈間各有1橫脈,並在橫脈中部向下伸出l小分支。後翅灰黑色,近長三角形,前緣有深色小點,外緣各脈問有半透明月牙斑,後緣有較長的棕赭色毛。前、後翅反面均為灰黑色,前翅前緣及與Sc脈間斑紋明顯,Culb脈至外緣問的斑以及外緣各脈問的斑紋與正面相同;後翅前緣及外緣斑與正面相同,但更為明顯。前後翅翅脈如圖40a。前足短,脛節無脛距,跗節5節,第1節長,相當2、3節的總長,4、5節長度相等,前、中足均為棕色,脛節外側有淺色縱帶,其兩側有較長深棕色排狀毛,後足短,脛節端明顯膨大,跗節5節,較細,第3、4節短,只有第l節之長,後足形狀如圖40b。
腹部背面深棕色,第1、2節披長毛,其餘各節較光滑、各節間膜較淺呈褐色,腹面黃褐色,有明顯的連續黑色腹上線。
雄性外生殖器(圖40 c):長大於寬,鈎形突呈兩個分離的鳥嘴形鈎,背兜板塊狀,向兩側隆起,內側呈草鞋形構造,其內前緣有微齒,下方各有1骨化片構成的陽莖基環,抱器瓣肘形,下端各有1瘤狀突,上有密集短毛,基腹弧窄條狀,囊形突近三角形,端部弧圓。
卵:橢圓形,長0.4~0.5mm、寬軸0.6~0.8mm。初產時灰白色,日後逐漸變為灰褐色,(末受精卵中間內陷並向裏捲縮,呈黑色)。精孔位於寬軸一側的頂端,稍內陷,外圍有一圈隆起的環,環的外圍呈放射狀波浪形紋,可達卵殼中部;寬軸的另一端的卵殼顏色加深,但表面光滑。卵的形狀如圖41a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50~65mm、胴部寬8~10mm。頭部棕黑色,寬5~6.2mm,高與寬近相等,額略高於冠縫,傍額片寬,下端不與唇基片相連接,唇基片較仄,顏色較淺,頭的形狀如圖41b。上唇寬大於高的一倍半,兩側上翹,中間有一鈍齒狀突,突齒的兩則呈缺切狀,上有剛毛6對,上唇的反面前半棕赭色,後半半透明,內側的剛毛呈短劍形,上唇的形狀如圖42b、c。上顎具四齒,中間兩齒長而尖,兩側齒呈乳突形,背面外側有一根長而粗的剛毛,反面較平,無明顯的臼齒或陷窩,上顎形狀如圖42d、e。吐絲器發達,長錐形,下唇須不可見,在前額上有兩根剛毛;吐絲器向後下方伸出,伏壓在頦與亞頦之上,吐絲器形狀如圖41 c。單眼的排列呈雙行狀,1、2、3單眼明顯大於4、5、6,第2單眼又略小於1、3單眼,單眼的排列及形狀如圖41f。前胸足粗壯,各節約呈圓筒形,爪赭褐色,彎曲度次於中、後胸足,胸足形狀如圖41g。前胸背板骨化強,第1胸節不分小節,2、3節各分為兩小節,1~3節的毛基片黃褐色;腹部污白色,1~7節各分為3~4小節,毛基片及其周圍有深色大斑,Ⅱ、1、3、8節毛序如圖42a。氣門橢圓形,圍氣門片黑色,氣門篩黃色;腹足4對,臀足1對,腹足趾鈎全環雙序,但內側明顯長於外側鈎,內側由60~62個組成,外側由62~64個組成,臀足趾鈎雙序缺環,內外均由25~28個組成。趾鈎形狀如圖42d。
蛹:長35~37mm、最寬處腹部第3節6~7mm,近圓筒形。赭黃色,胸部顏色明顯深於腹部呈棕赭色;頭部兩側隆起呈乳突形,觸角在頭的兩側分開,下端達前胸足及中足的基部,各節間紋明顯可見;下唇須短,近三角形,下顎須外露,下顎長,位於前足腿節與脛節環之間,長度可達前足的2/3;前足長達翅長的2/3,中足上端不與複眼相連接,下端與前翅等長,後足在前足下方兩翅之間可見,末端超過後翅之長。前翅表面光滑,後翅在前翅中部外側及其末端外露;側面觀,前、中胸背板上有微波形皺褶,後胸背板較光滑;腹部各節寬大於長,3節及4節上的腹足痕跡可見,各節氣門處稍外突,各節間有小皺紋,在氣門下方有兩排自背板至側板中央的齒狀隆起,有自繭中移動到隧道口而羽化的功能,蛹的末端無明顯臀棘,但有瘤狀突。蛹的外圍有用絲與幼蟲期啃食碎渣綴連成的鬆散污白色厚繭。有些幼蟲老熟後由於蛀食的隧道空間很小,即不可能做繭,只在貼近隧道壁上吐些絲即化蛹。羽化前也靠蛹殼外的棘形刺及身體蠕動移至羽化孔處,並將蛹的胸前半部伸出洞外才掙破蜕裂縫而羽化為成蟲。蛹的形狀如圖42e、f。 [1] 

癤蝙蛾分佈範圍

安徽(嶽西)、浙江(杭州、富陽、奉化)、江西(廬山)、湖南(長沙)、海南(尖峯)、廣西(桂林)、貴州(雷公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