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癟三

鎖定
癟三,讀音為biē sān,是漢語詞語,通常指城市中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遊民。癟三,泛指三癟:無良好生活狀態、無謀生職業、無家業。 [1] 
中文名
癟三
拼    音
biē sān
屬    性
方言
注    音
ㄅㄧㄝ ㄙㄢ
反義詞
大亨

目錄

癟三解釋

“癟三”一詞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説法,其中大多認為是英語的音譯詞。有人認為該詞來自洋涇浜英語中的beg say(或begsir,乞討、乞丐之義),後音譯為“癟三”。也有認為來自洋涇浜語的empty cents(或penniless),初讀作“癟的生斯”(或作“畢的生司”),後簡為“癟生”,又因上海方言中“生”、“三”音近,而被稱為“癟三”。
也有人將“癟三”解釋為衣、食、住三者皆缺,故稱為“癟三”,但多認為這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癟三出處

民國時期上海地區蔑稱社會閒散人員以及乞丐為“癟三”,後為世人所用。通常稱呼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城市遊民。他們通常是極瘦的。 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集·説面子》:“不是有一個笑話麼?……有一個專愛誇耀的小癟三,一天高興的告訴別人道:‘四大人和我講過話了。’人問他:‘説什麼呢?’答道:‘我站在他門口,四大人出來了,對我説,“滾開去!”’”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們的黨八股,乾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 上海解放以後,朱延年窮得像個小癟三,到處伸手借點錢吃喝,生活一天比一天艱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