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瘤足蕨

鎖定
瘤足蕨(Plagiogyria adnata (Blume) Bedd.)為瘤足蕨科瘤足蕨屬下的一個種。植株高30-75釐米。不育葉葉柄長15-25釐米,能育葉的長40-50釐米,橫切面四稜形或三角形,維管束V形;葉柄和葉軸光滑,氣囊體生葉柄基部。不育葉片羽裂,下面無白粉,長15-25釐米,寬5-15釐米,頂部裂片羽裂;羽片13-20對,下部羽片不縮短或稍縮短,不反折或稍反折;中部和上部羽片基部貼生,不對稱;葉脈多數在基部成對或在基部以上分叉。能育葉片一回羽狀,長16-26釐米,寬4-10釐米;葉軸下面扁平或有溝槽,羽片13-17對,無柄或具短柄;下部羽片具短柄,不縮短。隔絲或多或少,棕色或黃色。 [1] 
中文名
瘤足蕨
拉丁學名
Plagiogyria adnata (Blume) Bedd.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桫欏目
瘤足蕨科
瘤足蕨屬
瘤足蕨

瘤足蕨形態特徵

瘤足蕨
瘤足蕨(5張)
不育葉的柄長13-17釐米,粗約2毫米,灰棕色;葉片長30-38釐米,寬18-22釐米,向頂部為深羽裂的漸尖頭;羽片20-25對,平展,互生,相距約1.5釐米。披針形,漸尖頭,不為鐮刀形,長8-10釐米,寬約1.2釐米,基部多少合生,下側圓形,分離,上側合生,略上延,基部的不縮短,多少斜向下,幾分離,僅基部上側略與葉軸合生,向頂部的羽片逐漸縮短,基部沿葉軸以狹翅匯合,邊緣全緣。僅向頂部有鈍鋸齒。葉脈斜出,二叉,兩面明顯。葉為草質,幹後棕綠色。能育葉較高,柄長28-34釐米;葉片長約20釐米;羽片長8-10釐米,線形,有短柄,急尖頭。 [2] 

瘤足蕨生長環境

瘤足蕨
瘤足蕨(7張)
生於海拔500-2000米山坡林中或陰濕地。 [1] 

瘤足蕨分佈範圍

產於福建、台灣、海南島、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 [4]  也分佈於越南、泰國、印度南部、南洋羣鳥、菲律賓。 [2] 
參考資料
  • 1.    傅立國,陳譚清,朗楷永等主編;傅德志,李沛瓊,覃海寧等副主編.中國高等植物 · 第二卷:青島出版社,2008-01
  • 2.    瘤足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瘤足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6]
  • 4.    李勇、李沛瓊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一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06月:第78-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