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瘃,漢語二級字 [4]  讀作瘃(zhú),⒈ 病名,即“凍瘡”:凍瘃。⒉ 凍幹(gān):瘃脯(凍肉乾)。 [1]  [3] 
中文名
拼    音
zhú
部    首
五    筆
UEYI
倉    頡
TGS
鄭    碼
TGS
筆    順
丶一ノ丶一一ノフノノ丶ノ丶
外文名
sores from cold
字    義
凍瘡
筆畫數
13
注    音
ㄓㄨˊ
結    構
半包圍結構
造字法
形聲;從疒、豕聲
詞    性
形容詞
統一碼
U+7603
四    角
00132
筆順編號
4134113533434

現代釋義

zhú
(1) ㄓㄨˊ
(2) 病名,即“凍瘡”:凍~。
(3) 凍幹(g乶 ):~脯(凍肉乾)。
(4) 鄭碼:TGS,U:7603,GBK:F0F1
(5) 筆畫數:13,部首:疒,筆順編號:4134113533434
詳細註解
--------------------------------------------------------------------------------
zhú
[名]
(1) 凍瘡 [chiblain]
將軍士寒,手足皸瘃。——《漢書》
窮臘一尺雪,跨春氣逾嚴,童僕苦病瘃,庭户無與杴。——宋·梅堯臣《對殘雪懷歐陽永叔
(2) 瘃墜(瘃墮)
(3) 凍而凝結 [freeze;be frozen]
迨至蒙古入杭,羣驅北徒,瘃足墮指,啼飢僦食於原野。——王夫之《宋論》
(4) 又如:瘃脯(臘肉);瘃魚(魚類臘製品);瘃臘(魚肉類臘製品)

音韻方言

◎ 贛語:drwɛ1 寒涼瘃癤
◎ 客家話:[客英字典] chuk7 dok7 [海陸腔] chuk7 dok7 [台灣四縣腔] zuk7 dok7
◎ 粵語:zuk1 zuk6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