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痰濕證

鎖定
痰濕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脾虛失運,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內停所致濕濁內停,日久成痰,痰濁阻肺,出現以咳嗽痰多,色白,胸部痞悶為主症的證候。多見於肥胖之人,是本虛標實,氣虛陽虛為本,多痰多濕為標。濕痰證可見於西醫學的慢性氣管炎,肺心病,慢性胃炎,耳性眩暈等。
中醫病名
痰濕證
多發羣體
肥胖之人
常見病因
脾虛失運,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內停
常見症狀
咳嗽痰多,色白質稀,胸部痞悶,身困神倦,四肢乏力,口不渴或嘔惡納呆,腹脹便溏,眩暈心悸,肢重嗜卧,舌淡胖,苔滑膩,脈滑或緩弦滑

痰濕證病因病機

脾胃陽虛,運化失常,水液停聚,生濕釀痰,或因外感濕痰誤治或失治,滯留不去而成。痰隨氣升,上貯於肺,肺失宣肅可發病為咳為喘;痰阻中焦,脾胃失和,升降失常發為嘔;痰濕壅遏清陽可發眩暈等。

痰濕證臨牀表現

咳嗽痰多,色白質稀,胸部痞悶,身困神倦,四肢乏力,口不渴或嘔惡納呆,腹脹便溏,眩暈心悸,肢重嗜卧,舌淡胖,苔滑膩,脈滑或緩弦滑。咳嗽痰白,易咯出或氣喘;或噁心嘔吐;或見頭暈目眩;手足軟弱無力,走行不靈或握物不牢;或見神識模糊或昏迷。

痰濕證常見證型

痰濕證痰濕藴肺證 咳嗽

臨牀表現: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於早晨或食後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病因:脾濕生痰,上漬於肺,壅遏肺氣。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劑:二陳湯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常用中藥:半夏、陳皮、茯苓、蒼朮、厚朴、杏仁、佛耳草、紫苑、款冬花。

痰濕證痰濁阻肺證 喘證

臨牀表現:喘而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象滑或濡。
病因: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劑: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常用中藥:半夏、陳皮、茯苓、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杏仁、紫苑、旋覆花。
[1-2] 
參考資料
  • 1.    陳無澤.《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
  • 2.    常克.《中醫病證治驗條辨》 :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