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痧,漢語二級字, [1]  讀作痧(shā),中醫指霍亂、中暑等急性病:絞腸痧。〔痧子〕麻疹的俗稱。 [2] 
中文名
拼    音
shā
部    首
五    筆
UIIT
倉    頡
KEFH
鄭    碼
TVKM
字    級
二級(5259) [1] 
注    音
ㄕㄚ
結    構
左上包圍
總筆畫
5+7
造字法
形聲:從疒、沙聲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痧shā(ㄕㄚ)
1、〔痧子〕麻疹的俗稱。
2、中醫指霍亂、中暑、腸炎等急性病:發痧。
基本詞義
shā
〈名〉
(1) 中醫稱霍亂、中暑、腸炎等急性病,又名“痧氣”、“痧脹” [acute diseases such as cholera and sunstroke]
他兩個又在路上中了暑,發了痧,不能趕路。——《文明小史》
(2) 疹子 [rash]。指皮膚出現紅點如粟、以指循皮膚稍有阻礙的疹點。 清· 邵新甫在《臨證指南醫案》按語中説:“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粟。” [3] 
常用詞組
痧子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ʂɑ˥ 日語讀音 KORERA韓語羅馬 SA現代韓語 사
客家話 [陸豐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海陸腔] sa1 [梅縣腔] sa1 [台灣四縣腔] sa1 [寶安腔] sa1 [客語拼音字彙] sa1粵語 saa1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