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痛悔

鎖定
痛悔contrition是個人救贖過程中的一環。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描述痛悔為「心靈對所犯罪惡的痛恨與憎惡,立志不再犯罪。
中文名
痛悔
拼    音
tòng huǐ
解    釋
深切地悔恨
出    處
《傳習錄》

目錄

痛悔示例

王守仁《傳習錄》卷下:“及官留都,復取 朱子 之書而檢求之,然後知其晚歲固已大悟舊説之非,痛悔極艾,至以為自誑誑人之罪不可勝贖。”郭沫若《集外·我對於國防文學的意見》:“但當了漢奸也並不自由,或甚至過的是地獄生活,心裏也老實在痛悔,甚至日夜以淚洗面。巴金《滅亡》第十四章:“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1] 

痛悔宗教含義

概念説明:
痛悔contrition是個人救贖過程中的一環。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描述痛悔為「心靈對所犯罪惡的痛恨與憎惡,立志不再犯罪。教會還申明為所有罪人獲得罪赦,痛悔都是必需的,它不僅包括停止犯罪、渡新生活的意願,還必須包含對過去罪惡生活的深切悔恨。這屆大公會議還擬定出完善痛悔和不完善痛悔的區別。
聖經痛悔事實:
舊約:撒下十二1~14 (達味);聖詠六;卅二;卅8;五一;一○三;一三○;一四三;約九30~35。
新約:路十五11~32 (蕩子的比喻);瑪三5~6;宗八22;雅五15~20;格後七9~12;弟後二25;默二5,16,21;三3,19;伯後三9。
內容説明:
人生的過程性是神學上理解痛悔的關鍵。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歷史,他不可以把過去忘卻不顧,以為它不再真實。他能在面對他的將來時給予過去一個很不同的意義。為此,「正式」的痛悔對人十分重要;不過,一般來説,人只要實際的痛悔便足夠了,他不一定很明顯地在信、望、愛中直接轉向天主。
痛悔與惡行之後的心理上或情緒上的抑鬱沮喪不同。雖然痛悔否定過去的罪惡,卻不是逃避,也不是壓抑,而是適當地面對過去,承認它,並負起面對它的責任。
痛悔是對天主恩寵的迴應。它沒有主動地引出天主的救贖意願,卻是迴應、接受這意願,並且深知這接受本身已是天主救贖的工程。
痛悔的動機可能很多,但是痛悔的正式原因卻只有一個:罪與聖善的天主對立;或從正面來説:天主由於他的聖善對人的要求。動機可以分兩種(1)不完善痛悔,即較注意人的層次,如害怕受罰或渴望得到報答。(2)完善痛悔,即較注意天主的層次,如愛天主或渴望與天主和好。事實上,在懺悔者身上二種痛悔常是並存。 [2] 
參考資料
  • 1.    痛悔  .金山詞霸漢語[引用日期2013-04-04]
  • 2.    痛悔  .天主教圖書中心[引用日期201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