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痕,漢語一級字 [3]  ,讀作痕(hén),其本義指瘡傷痊癒後留下的疤。 [2] 
中文名
拼    音
hén
部    首
倉    頡
kav
鄭    碼
txo
筆    順
捺橫撇捺橫折橫橫折撇捺
五筆86
UVEI
五筆98
UVI
五    行
UniCode
U+75D5
四角號碼
00132
注    音
ㄏㄣˊ
異體字
𤶨
字形分析
半包圍結構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痕hén
⒈ 創傷痊癒後留下的疤,亦泛指斑跡:痕印。痕跡。痕瘕(疤痕。喻曾犯有罪案的人)。傷痕。淚痕。裂痕。 [2] 
基本詞義
◎ 痕 hén
〈名〉
(1) (形聲。從疒( chuáng),表示與疾病有關,艮( gèn)聲。本義:瘡傷痊癒後留下的疤) [2] 
(2) 同本義 [scar]
痕,胝瘢也。——《説文》
創瘢曰痕。——《通俗文》
(3) 又如:痕瑕(瘢痕,斑點);痕撻(傷痕);痕瘕(疤痕。比喻曾犯過罪);傷痕
(4) 泛指痕跡 [imprint;track;mark]
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賈島《江亭晚望》
苔痕上階綠。——唐· 劉禹錫《陋室銘》
空餘淚痕。——清· 林覺民《與妻書》
(5) 又如:痕垢(污垢);痕印(痕跡;烙印);痕沫(水沫的痕跡);痕穢(污穢的痕跡);痕影(痕跡)
(6) 影子。特指陰影 [shadow]。如:痕累(因事牽連而受累);痕路(指物體鑲嵌的紋路) [2]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部】 痕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6
《唐韻》戸恩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恩切,音鞎。《説文》胝瘢也。《玉篇》瘢痕也。《趙壹·疾世刺邪賦》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索其瘢痕。
又凡物有跡者皆曰痕,如啼痕,苔痕,水痕,墨痕之類。
又《集韻》五斤切,音垠。《博雅》腫也。
又古恨切,音艮。腫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