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病理學

(200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病理學》是200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祖德、陳增良。本書以病理改變及臨牀病理聯繫為主,發病機制從略的方式編撰。
中文名
病理學
作    者
許祖德 陳增良
出版時間
2003年2月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    數
192 頁
ISBN
7-309-03470-8
定    價
2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字    數
292千字

病理學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14章。其中第一章為緒論和疾病概論,第二章到第八章為病理學總論,第九章到第十四章為病理學各論,書末附有中英文病理學名詞。 [1] 
本書編寫的目的就是適應我國醫學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醫學高職高專層次人才的普及。本書編寫過程中強調了實用和簡潔,各章節內容與本科和專科病理學教材有一定的差異。其主要特點有:編寫時以病理改變及臨牀病理聯繫為主,發病機制從略;文字簡潔,全書僅20餘萬字,但內容的覆蓋面較廣,並儘量採用已獲公認的近年來的新概念和新分類。考慮到目前國內高職學校的師資現狀,編排時打破了本科及專科病理學教學中流行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隔閡,以使本書能更廣泛地適應高等教育醫藥技術類各專業病理學教學的需要,在使用時可根據各專業的要求,有選擇地講授其中部分內容。 [1] 

病理學圖書目錄

診斷學第一章 緒論和疾病概論
第一節 病理學的發展
第二節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如何學好病理學
第四節 疾病概論
第五節 病因
第六節 疾病經過及轉歸
第二章 組織和細胞的損傷與修復
第一節 組織和細胞的適應性反應
一、萎縮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節 細胞變性
一、細胞腫脹
二、脂肪變性
第三節 細胞壞死
一、壞死的形態學改變
二、壞死的類型
三、壞死的結局
四、細胞凋亡
第四節 玻璃樣變性
第五節 病理性色素沉着
第六節 損傷的修復
一、再生
二、肉芽組織
三、創傷癒合
第三章 血液循環障礙
第一節 充血
一、動脈性充血
第二節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
二、血栓形成過程及其類型
三、血栓的結局
四、血栓對機體的影響
第三節 栓塞
一、栓子運行的途徑
二、栓塞的類型及其後果
第四節 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
二、梗死的類型與病變
三、梗死的影響和結局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促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與發展的因素
三、DIC的分期及分型
四、DIC肘機體功能與代謝變化
五、防治原則
第四章 炎症
第一節 炎症的基本病理變化
一、變質
二、滲出
三、增生
第二節 炎症的經過和結局
一、炎症的經過
二、炎症的結局
第三節 炎症的常見組織類型及其特徵
一、變質性炎
二、滲出性炎
第四節 炎症的臨牀表現
一、局部表現
二、全身反應
第五章 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第一節 水、鈉代謝紊亂
一、脱水
二、水中毒
三、水腫
第二節 鉀代謝紊亂
第六章 酸鹼平衡紊亂
第一節 酸鹼平衡紊亂的概念、常用指標及其意義
一、酸鹼平衡紊亂的概念和類型
二、酸鹼平衡常用指標及其意義
第二節 單純性酸鹼平衡紊亂
一、代謝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謝性鹼中毒
四、呼吸性鹼中毒
五、酸鹼平衡紊亂防治原則
第三節 混合型酸鹼平衡紊亂
一、酸鹼一致型
二、酸鹼混合型
第七章 腫瘤
第一節 腫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態
一、腫瘤的概念
二、腫瘤的一般形態和結構
第二節 腫瘤的良、惡性
第三節 腫瘤的異型性和分級
第四節 腫瘤的生長與擴散
一、腫瘤的生長
二、腫瘤的擴散
三、腫瘤的分期
第五節 腫瘤與宿主
一、腫瘤對宿主的影響
二、宿主對腫瘤的作用
第六節 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一、腫瘤的命名原則
二、腫瘤的分類
第七節 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早期浸潤癌
一、癌前病變
二、不典型增生與原位癌
三、早期浸潤癌
第八節 腫瘤的病理學檢查
第九節 腫瘤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外界致癌因素
二、腫瘤發生的內在因素
三、腫瘤的發病機制
第十節 常見腫瘤舉例
一、上皮組織腫瘤
二、間葉組織腫瘤
三、常見器官腫瘤
第八章 休克
第一節 休克的原因與分類
一、按休克原因分類
二、按休克發生始動環節分類
三、按休克時血流動力學變化分類
第二節 休克的發展過程及其機制
一、休克早期
二、休克期
三、休克晚期
第三節 休克時細胞代謝改變及器官功能障礙
一、細胞代謝改變
二、細胞損傷
三、器官功能障礙
第四節 休克的防治原則
一、提高臟器微循環灌流量
二、糾正酸中毒
三、改善細胞代謝
四、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五、其他綜合性措施
第九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第一節 風濕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及轉歸
第三節 心瓣膜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變
三、主要動脈的病變
一,心絞痛
二、心肌梗死
三、心肌硬化
四、冠狀動脈性猝死
第六節 高血壓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類型和病理變化
第七節 心力衰竭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與分類
二、心力衰竭發生過程中機體的代償功能
三、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
四、心力衰竭時機體的功能代謝變化
五、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則
二、肺氣腫
第二節 肺炎
第三節 硅沉着病
第五節 缺氧
一、常用血氧指標及其意義
二、缺氧的類型和原因
三、缺氧時機體的主要功能代謝變化
四、影響機體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五、氧療和氧中毒
第六節 呼吸衰竭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機體的主要代謝和功能變化
三、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則
第十一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慢性胃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類型和病理變化
三、臨牀病理聯繫
第二節 消化性潰瘍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轉歸和併發症
四、臨牀病理聯繫
第三節 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理變化
三、臨牀病理類型
第四節 肝硬化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發病機制
三、肝硬化的類型
四、病理變化
五、臨牀病理聯繫
六、轉歸與併發症
第五節 肝性腦病
一、發病機制
二、決定和影響肝性腦病發生與發展的因素
第十二章 泌尿系統疾病
第一節 腎小球腎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理變化
三、臨牀病理聯繫
四、腎炎的類型
第二節 腎盂腎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三、慢性腎孟腎炎
第三節 腎功能不全
三、尿毒症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
第一節 甲狀腺疾病
第二節 糖尿病
第十四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第一節 結核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變
三、病變的轉歸
四、肺結核病
一、病因
二、病理變化
三、臨牀病理聯繫
一、病因及傳染途徑
二、病理變化
三、臨牀病理聯繫
四、結局和併發症
第四節 傷寒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及臨牀病理聯繫
三、結局及併發症
第五節 細菌性痢疾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及臨牀病理聯繫
第六節 性傳播疾病
一、梅毒
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第七節 血吸蟲病
一、病因和感染途徑
二、病理變化和發病機制
三、主要器官的病變及臨牀病理聯繫
附 錄 病理學名詞英漢對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