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病毒性感染

鎖定
能在人體寄生繁殖,並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表現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中毒症狀及病毒寄主和侵襲組織器官導致炎症損傷而引起的局部症狀。人體的病毒性感染分為隱性感染、顯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多數情況下的感染呈隱性感染(指人體感染病毒後,不出現症狀,但可產生特異性抗體)。少數為顯性感染(指人體感染病毒後,出現症狀)。顯性感染中多數病毒性感染表現為急性感染,發病急、病程短,多在1~2周內自愈,少數表現為潛伏性感染(如皰疹病毒感染等)和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中醫病名
病毒性感染
外文名
virus infection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常見病因
病毒感染
常見症狀
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中毒症狀及局部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可經呼吸道、消化道、皮膚、胎盤、生殖道等途徑傳播

目錄

病毒性感染病因

病毒的侵入途徑:
1.呼吸道
含有病毒的空氣飛沫由口,鼻吸入呼吸道。通過這種途徑傳播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
2.消化道
含有病毒的糞便通過污染的水、食物、用具、手和蒼蠅傳播,由口進入消化道。通過這種途徑傳播的有甲型肝炎病毒、輪狀病毒等。
3.皮膚
病毒通過皮膚外傷、注射處、節肢動物叮咬傷口和動物咬傷創口等進入人體。通過這種途徑傳播的如狂犬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IV、蟲傳病毒等。
4.眼、口和泌尿生殖道
含有病毒的分泌物直接接觸這些部位(如陰道性交、口淫、手-生殖器-口接觸等)從而引起感染。通過這些途徑感染的病毒有單純皰疹病毒、腺病毒、HIV等。
5.胎盤
病毒經母體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如風疹病毒、鉅細胞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病毒性感染類型

1.隱性感染(亞臨牀感染),多數病毒感染為隱性感染。
2.顯性感染,少數病毒感染為顯性感染。顯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兩型。
(1)急性感染發病急,進展快,病程一般為數日至數週。除少數在急性期死亡及發生後遺症者外,多數病例最終以組織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癒。
(2)持續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於寄主體內,可達數月至數年,造成慢性持續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①潛伏性感染。當病毒與人體免疫力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病毒可長期潛伏在人體組織內,不引起症狀。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狀。例如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潛伏性感染。②慢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人體組織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性病變,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③慢病毒感染。潛伏期長,可達數年,病變逐漸發展,最後導致死亡。

病毒性感染分類

根據傳播途徑和病變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以下類型。
1.呼吸道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等的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2.胃腸道病毒性疾病
脊髓灰質炎;庫克薩基病毒感染;ECHO病毒感染;病毒性胃腸炎:包括輪狀病毒性胃腸炎、諾瓦克病毒性胃腸炎、腺病毒性胃腸炎、星狀病毒性胃腸炎、冠狀病毒性胃腸炎和杯狀病毒性胃腸炎等。
3.肝臟病毒性疾病
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EB病毒性肝炎和鉅細胞病毒性肝炎等。
4.皮膚和黏膜病毒性疾病
包括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及帶狀皰疹、天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狂犬病和口蹄疫等。
5.眼病毒性疾病
包括流行性角膜結膜炎、濾泡性結膜炎和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等。
6.中樞神經系統病毒性疾病
包括流行性乙型腦炎、西方馬腦炎、東方馬腦炎、聖路易腦炎、委內瑞拉馬腦炎、墨累山谷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森林腦炎和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等。
7.淋巴細胞性病毒性疾病
包括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鉅細胞病毒感染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等。
8.蟲傳病毒性疾病
有以下多種:病毒性出血熱:包括流行性出血熱、黃熱病、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裂谷熱、阿根廷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拉薩熱、鄂木斯克出血熱、馬爾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熱等;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西尼羅熱;科羅拉多蜱傳熱;白蛉熱等。
9.慢病毒感染
包括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庫魯病、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和亞急性海綿樣腦病(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等。
10.免疫
病毒感染人體後,可引起免疫反應。首先引起的是非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反應天然存在人體,不是針對某一種異體物質(包括微生物),而是針對一切入侵的異體物質。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如補體、備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擾素和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異性免疫反應尚未形成前)時,對防止病毒入侵、殺滅和清除病毒、終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

病毒性感染診斷

須依靠流行病學史、典型臨牀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注意當地有無病毒性疾病流行、接觸史及預防接種史等。病毒性感染可由多種病毒引起,但臨牀表現均有畏寒、發熱、全身倦怠無力、食慾減退等全身中毒症狀及受侵組織器官炎症的表現。受侵組織器官不同而可引起不同症狀。此外,還須注意一些有診斷意義的特殊體徵,如麻疹患者的麻疹黏膜斑(科普利克氏斑)、狂犬病患者的恐水徵等。常規實驗檢查,末梢血白細胞一般均降低,淋巴細胞增多。同時多數病毒性疾病均為自限性,即病程1~2周後可不治自愈。根據以上特點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依靠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可用組織培養、雞胚和動物接種。應用電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等可直接檢查標本中的病毒顆粒及病毒抗原,常用作快速和早期診斷,如糞便中的甲肝病毒和輪狀病毒的顆粒可用電鏡和免疫電鏡檢出。血清學檢查可用免疫擴散法、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法(間接血凝法和反向被動血凝法)、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測定血清和體液中的特異性抗體。檢測抗原有助於早期診斷。檢測抗體,一般須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較急性期血清升高4倍以上才有診斷意義。檢測特異性IgM抗體有助於早期和現症患者的診斷。近年來,應用分子雜交技術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診斷病毒性疾病,不僅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可以診斷不同型和株的病毒感染。此外,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病毒抗原,也大大提高了診斷病毒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用作對病毒抗原結構的研究。

病毒性感染治療

多數病毒性疾病均能自愈,少數嚴重感染者可致死亡。尚缺乏特效治療,仍以抗病毒治療及全身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為主。用抗生素或磺胺治療無效,一些抗病毒藥物如碘脱氧尿嘧啶核苷、阿糖腺苷、無環鳥苷對皰疹病毒感染等有一定療效。干擾素為廣譜抗病毒藥,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三氮唑核苷對某些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可能有抑制作用。金剛烷胺可以預防流感。中草藥對減輕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症狀、縮短病程可能有一定的療效。

病毒性感染預防

除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外,免疫預防是重要而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