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痂,漢語二級字, [1]  讀作痂(jiā),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等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傷口或瘡口愈後自行脱落。 [2] 
中文名
拼    音
jiā
部    首
五    筆
ULKD(86),UEKD(98)
倉    頡
KKSR
鄭    碼
TYJ
字    級
二級(4620) [1] 
注    音
ㄐ一ㄚ
結    構
左上包圍
總筆畫
5+5
造字法
形聲:從疒、加聲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痂jiā(ㄐ一ㄚ)
1、傷口或瘡口血液、淋巴液等凝結成的東西,傷口或瘡口痊癒後,自行脱落:結痂。
基本詞義
◎ 痂 jiā
〈名〉
(1) 痂皮;瘡殼 [crust over a sore;scabies]
痂,疥也。從疒,加聲。——《説文》
痂,創也。——《廣雅》。按,今謂瘡所脱之鱗為痂。
劉邕嗜食痂。——《南史》
數日,瘡痂盡脱。——《聊齋志異·翩翩》
(2) 又如:痂查(痂皮);痂癩(中醫學名詞。一種皮膚病);痂皮(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傷口或瘡口痊癒後自行脱落)。又指:傷口或瘡口
旁有乞兒箕坐,痂面飢衣。——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痂【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居牙切,𠀤音嘉。《説文》乾瘍也。《徐曰》今謂瘡生肉所蜕乾為痂。《正字通》瘡弇也。《南史·劉穆之傳》子邕為太守,嗜創痂。
説文解字
痂【卷七】【疒部】
疥也。從疒加聲。古牙切
説文解字注
(痂)疥也。按痂本謂疥。後人乃謂瘡所蜕鱗為痂。此古義今義之不同也。葢瘡鱗可曰介。介與痂雙聲之故耳。南史。劉邕嗜食瘡痂。謂有蝮魚味。從𤕫。加聲。古牙切。十七部。 [4]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ɕiĄ˥ 日語讀音 KASABUTA韓語羅馬 KA現代韓語 가
客家話 [海陸腔] ga1 [客英字典] ga1 [台灣四縣腔] ga1 [梅縣腔] ga1 kio2 [寶安腔] ga1 [客語拼音字彙] ga1 [東莞腔] ga1粵語 gaa1潮州話 gia1
近代音 見母 家麻韻 平聲陰 家小空;中古音 見母 麻韻 平聲 嘉小韻 古牙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黃侃系統:見母 歌部 ;王力系統:見母 歌部 ;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