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疰,漢語三級字 [3]  ,讀作疰(zhù),[疰夏]1.中醫指夏季長期發熱的病,多由排汗功能發生障礙引起,患者多為小兒。2.〈方〉苦夏。 [4] 
中文名
拼    音
zhù
注    音
ㄓㄨˋ
部    首
總筆畫
10
部外筆畫
5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 疰zhù
◎ 〔~夏〕a.中醫指發於夏令的季節性疾病,症狀是微熱食少,身倦肢軟,漸見消瘦;b.方言,苦夏。 [1] 
詳細字義
◎ 疰 zhù
〈名〉
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傳染性和病程長的慢性病,主要指勞瘵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如:疰忤(中醫病名。猶中惡);疰夏(中醫學名詞。通常指夏季身倦、體熱、食少等症狀) [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注)灌也。大雅曰。挹彼注茲。引伸為傳注、為六書轉註。注之雲者、引之有所適也。故釋經以明其義曰注。交互之而其義相輸曰轉註。釋故、釋言、釋訓皆轉註也。有假注為咮者。如注星卽咮星是也。從水。主聲。之戍切。古音如晝。在四部。○按漢、唐、宋人經注之字無有作注者。明人始改注為注。大非古義也。古惟註記字從言。如左傳敍諸所記注、韓愈文巿井貨錢註記之類。通俗文雲。記物曰注。廣雅。注、識也。古起居注用此字。與註釋字別。
康熙字典
【唐韻】之戍切【集韻】朱戍切,音注。【博雅】疰,病也。 [1] 

方言音韻

贛語:dhwɛ4 dhwu4 瘊眼疰裏(霰粒腫)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zu5 [海陸腔] zhu5
粵語:zyu3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