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疫疔

鎖定
疫疔,中醫病名。疫疔是皮膚接觸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種特殊疔瘡,具有傳染性,又稱為“魚臍疔”、“紫燕疔”。其特點是初起如蟲叮水皰,很快乾枯壞死如臍凹,全身症狀明顯,有傳染性,職業性,可發生走黃。本病多見於從事畜牧業者。相當於西醫的皮膚炭疽。
別    名
魚臍疔
紫燕疔
中醫學名
疫疔
相關西醫疾病
皮膚炭疽
疾病分類
外科—瘡瘍
常見發病部位
頭面、頸、前臂等暴露部位
常見病因
感染疫毒之邪
多發羣體
從事畜牧業者
傳染性

疫疔名詞解釋

疫疔是皮膚接觸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種特殊疔瘡,具有傳染性,又稱為“魚臍疔”、“紫燕疔”。其特點是初起如蟲叮水皰,很快乾枯壞死如臍凹,全身症狀明顯,有傳染性,職業性,可發生走黃。

疫疔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相當於西醫的皮膚炭疽。

疫疔病因

本病多因感染疫畜之毒所致。

疫疔病機

由於感染疫畜之毒,阻於皮膚之間,以致氣血凝滯,毒邪藴結而成。疫毒內傳臟腑則致走黃。

疫疔臨牀診斷

疫疔診斷要點

臨牀表現:一般在1—3天后發病。初起發癢,繼則出現紅色斑丘疹,單發或多發,奇癢不痛,伴輕微身熱:第2天頂部變成水皰,內有淡黃色液體,周圍腫脹掀熱。第3—4天,水皰乾燥形成暗紅色或黑色壞死,並在壞死區周圍再發成羣綠色小水皰,瘡形如臍凹,類似牛痘為其特徵:同時局部腫勢散漫增劇,軟綿無根,並有臖核腫大。伴有發熱,頭痛骨楚,周身不適等症狀。
輔助檢查:血液培養或皰液塗片培養可發現革蘭氏陽性炭疽桿菌。

疫疔鑑別診斷

1、顏面部疔瘡瘡形如粟,有膿栓,堅硬根深,鍁熱疼痛;無水皰及魚臍徵象,色不黑;無疫畜接觸史。
2、丹毒皮色鮮紅,色如塗丹,邊緣清楚;若有水皰也無魚臍徵;常有反覆發作史。

疫疔辯證論治

疫疔治療原則

本病多由皮膚損傷,而後感染疫毒,阻於肌膚,氣血凝滯、邪毒藴結所致。治療宜清熱解毒,和營消腫。應注意預防。

疫疔證治分類

1、疫毒藴結證
證候:患部皮膚髮癢,出現蚊跡樣紅斑,繼而形成水皰,破潰後形成黑色潰瘍,瘡面凹陷,形如魚臍,瘡周腫脹,繞以綠色水皰;伴有發熱,骨節疼痛,甚則壯熱神昏等;舌質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和營消腫。
方藥: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當歸、芍藥、乳香、沒藥、陳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風、白芷、貝母、天花粉、甘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疫疔其他療法

外治法
1、 初、中期宜消腫解毒,用玉露膏摻蟾蜍合劑或升丹外敷。若無蟾蜍合劑或升丹,可用蟾酥丸研細代之。
2、 後期腐肉未脱,改摻10%蟾酥合劑或五五丹;腐脱新生,摻生肌散。

疫疔轉歸預後

10一14天后,如中央腐肉與正常皮肉開始分離,或流出少量膿水,四周腫勢日趨侷限,身熱漸退者,為順證。以後壞死組織漸漸脱落,約3-4周痊癒。若局部腫勢繼續發展,伴高熱神昏,痰鳴喘急,身冷脈細者,為併發走黃之象。

疫疔預防調護

1、隔離患者,病人所用敷料均應焚燬,所用器械必須嚴格消毒。
2、加強屠宰管理,及早發現病畜,予以隔離或殺死。死畜須深埋或焚燬。
3、疫療患者接觸過的皮毛,應進行嚴格消毒,流行區對牲畜進行預防注射。
4、製造皮革和加工羊毛工人,在工作時應該用橡皮手套、口罩保護。

疫疔文獻摘要

《證治準繩》:“若因剝割疫死牛馬豬羊,瞀悶身冷,遍體具有紫皰;疫疔也。 [1] 
[2] 
參考資料
  • 1.    明·王肯堂 .《證治準繩》: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1年2月1日
  • 2.    李曰慶 .《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年7月1日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