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疒咅

鎖定
疒咅有皮膚遍生白疹之謂。又名晶(疒咅)、白疹(見《温熱經緯》卷三)。多因濕熱之邪鬱於肌表,不能透泄而發
中文名
疒咅
又    稱
白疹
病    因
濕熱之邪鬱於肌表,不能透泄而發
症    狀
頸項初生水泡

目錄

疒咅簡介

病證名。同名異病之名,。證見頸項初生水泡,漸及於胸腹,亦可見於四肢,多先少而後密,狀若水晶樣,則顯示有濕熱外透之機。若破之則出淡黃色漿液汁,有微腐臭氣味。重者多伴有身熱,數天後身熱漸退,水泡乾燥脱屑而愈。嚴重者可纏綿日久,水泡呈枯白色,名曰枯(疒咅),是氣陰枯竭之兆候。

疒咅病機

晶(疒咅)主要由於濕熱病邪留戀氣分,膠結難解,濕熱鬱蒸肌膚而成。每隨發熱汗出而透發,但濕性黏膩,熱蒸濕動,非一次所能透盡。枯(疒咅)為正不勝邪,津氣俱竭而成。

疒咅治法

晶(疒咅)當清熱祛濕,宣暢氣機;枯(疒咅)當養陰益氣為主佐以清瀉濕熱。忌用辛温疏散,或純用苦寒清裏。 [1]  治宜清熱除濕宣透之劑。可選用氤氲湯,若氣陰兩虛者,加補氣血養陰之品。相當於白色粟粒疹。此外,《白喉闡微·附錄》:“煉齋偶記”之爛喉風項:“或曰白前、或曰白纏喉,又名白(疒咅),其名種種不一。”應予辨別。
參考資料
  • 1.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温病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