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疏廣

鎖定
疏廣(? -前45年),字仲翁。祖籍西漢東海蘭陵(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人。其曾祖遷於泰山郡鉅平(今寧陽縣西部)。西漢名臣。 [2] 
疏廣少時好學,習慣用讀、記、背、研的學習方法鞏固知識,拓寬知識面,精於研究《論語》、《春秋》。樂於創辦私學,治學嚴謹,注重學生的德學兼優。本始元年(前73年)初,宣帝徵其為博士郎、太中大夫。 [2]  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選為太子太傅,其兄子疏受為少傅。太子外祖父許伯欲以其弟許舜監護太子家,遭到疏廣反對。疏廣認為太子必以天下英俊為師友,不宜獨親外戚家。 [3] 
疏廣授太子《論語》《孝經》等,五年後乞骸骨歸老故鄉。歸鄉後以所賜黃金款待族人賓客,認為“賢而多財,則捐其志”。遂盡其金,僅留舊田廬,讓子孫勤勉自足。卒以壽終。疏廣著有《疏氏春秋》。 [3] 
仲翁
所處時代
西漢
出生地
東海郡蘭陵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前45年
本    名
疏廣

疏廣人物生平

西漢疏廣肖像畫--畫家王山甲繪製 西漢疏廣肖像畫--畫家王山甲繪製
疏廣從小好學,精於《論語》、《春秋》。本始元年初,漢宣帝徵其為博士郎、太中大夫。地節三年封為太子太傅。信奉黃老之學。疏廣還樂於創辦私學,治學嚴謹,注重學生的德學兼優。
疏廣的侄子疏受,當時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後升為太子少傅。疏廣、疏受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並稱之為朝廷中的“二疏”。疏廣任太傅五年,稱病請求還鄉。皇上考慮到他們年邁,就答應了,並加賜黃金20斤,皇太子贈金50斤。二疏辭官回到家鄉蘿藤之後,將金遍贈鄉里。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 [1] 

疏廣史書記載

疏廣漢書記載

疏廣疏齊塑像 疏廣疏齊塑像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明《春秋》,家居教授,學者自遠方至。徵為博士、太中大夫。地節三年,立皇太子,選丙吉為太傅,廣為少傅,數月,吉遷御史大夫,廣徙為太傅。
廣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賢良舉為太子家令。受好禮恭謹,敏而有辭。宣帝幸太子宮,受迎謁應對,及置酒宴,奉觴上壽,辭禮閒雅,上甚歡説。頃之,拜受為少傅。
太子外祖父特進平恩侯許伯以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將舜監護太子家。上以問廣,廣對曰:“太子國儲副君,師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許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屬已備,今復使舜護太子家,視陋,非所以廣太子德於天下也。”上善其言,以語丞相魏相,相免冠謝曰:“此非臣等所能及。”廣由是見器重,數受賞賜。太子每朝,因進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併為師傅,朝廷以為榮。
在位五歲,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受叩頭曰:“從大人議。”即日父子俱移病。滿三月賜告,廣遂稱篤,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決而去。及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嘆息為之下泣。
廣既歸鄉里,日令家共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問其家金餘尚有幾所,趣賣以共具。居歲餘,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愛信者曰:“子孫幾及君時頗立產業基址,今日飲食,費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説君買田宅。”老人即以閒暇時為廣言此計,廣曰:“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贏餘,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則捐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饗其賜,以盡吾餘日,不亦可乎!”於是族人説服。皆以壽終。

疏廣譯文

疏廣字仲翁,是東海蘭陵人。疏廣年輕的時候好學,通曉《春秋》,在家教授學業,求學的人從遠方投奔到他的門下。他被徵召擔任博士、太中大夫。地節三年,(漢宣帝)立皇太子,任命丙吉為太子太傅,疏廣為太子少傅。過了幾個月,丙吉升為御史大夫,疏廣調任太傅。
疏廣哥哥的兒子疏受字公子,也被按賢良的資格舉薦擔任太子家令。疏受講究儀禮,謙恭謹慎,敏捷而且善於辭令。漢宣帝駕臨太子宮,疏受進見迎接。等到擺上酒宴,疏受捧酒向宣帝祝壽,言辭尊敬優雅,皇上非常高興。不久,疏受升任少傅。
太子外祖父特進平恩侯許廣漢認為太子年少,(向皇帝)説讓他的弟弟中郎將許舜來看護太子家。皇帝問疏廣,疏廣答到:“太子是國家的儲君,老師和朋友一定在天下的英才中,不宜只親近於外戚許氏一家。況且太子本身有太傅和少傅(來輔佐),官員都已齊全,現在又讓許舜看護太子家,顯得淺陋,不是個把太子的品德傳到天下的方法。”皇帝認為他的話很對,把這些話告訴丞相魏相。魏相脱帽道歉説:“這不是我等所能想到的。”疏廣於是被(皇帝)所器重,多次受到賞賜。太子每回上朝,隨同進見皇上,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叔侄二人一同擔任太子的師傅,滿朝廷把這看作是榮耀的事。
他們在這樣的職位上五年,皇太子十二歲,就通曉《論語》《孝經》。疏廣對疏受説:“我聽説有這樣的説法,‘知道滿足不會受辱,懂得止步沒有危險’,‘功成名就主動引退,符合天道’。如今官做到二千石,官當成了,名聲樹立了,這樣還不離職,恐怕要後悔的,還不如我們父子二人一起出關,告老還鄉,壽終正寢,不也很好嗎?”疏受磕頭説:“聽從大人指教。”當日父子一起藉口有病(請假)。滿三個月皇帝准許續假回家治病,疏廣就説病加重了,上書請求辭官退休。皇上因為他們年紀很老了,全都准許退休,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送黃金五十斤。公卿大夫故友鄉人設祖道(給他們餞行),在東都門外陳設帷帳,送他們的人的車有幾百輛,(疏廣二人)告辭離去。道路兩旁看到的人都説:“這二位大人真賢德啊!”有的為他們嘆息哭泣。
疏廣回到家鄉以後,每天讓家人陳設食具,擺上酒食,邀請族人老友賓客一起娛樂。多次詢問家中還剩有多少金子,催促賣掉來供設酒食。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下對他兄弟輩中所喜愛信任的老人説:“子孫希望趕在大人在世時多少置辦些家產立下基業,如今每天吃吃喝喝,資財將要耗盡。應該憑您老人家的身份,勸説大人置買田宅。”老輩人就在閒暇的時候對疏廣説了這些打算,疏廣説:“我難道老糊塗了不顧念子孫嗎?但是原本有舊田宅,讓子孫在這些田宅裏辛勤勞作,足夠供應穿衣吃飯,跟普通人一樣。如果再增加他們的財產而出現贏餘,只不過是讓子孫怠惰罷了。賢明的人有過多財富,就會拋棄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過多財富,就會增加他們的過失。再説富有的人,是眾人怨恨的對象;我既然沒有什麼用來教化子孫的,就不打算增加他們的過失又招致眾人對他們的怨恨。另外,這金子是皇上賞賜給我用來養老的,所以樂意跟鄉親宗族共同分享這些恩賜,來度完我的餘生,不是也可以嗎!”於是族人心悦誠服。後來他就這樣終老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