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疍歌

(海南省三亞市傳統音樂)

鎖定
疍歌,海南省三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疍歌是疍家人通常用粵語演唱的民歌,一般被稱作疍家漁歌鹹水歌。疍家人是一個古老的羣體,主要分佈在廣東海南福建廣西等地。他們歷史上過着“以漁為生”“舟楫為家”的生活,遷移到哪裏,就把疍歌傳唱到哪裏。 [3] 
2021年5月24日,疍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75。 [2] 
中文名
疍歌
別    名
鹹水歌 [3] 
申報地區
海南省三亞市 [1] 
非遺級別
國家級 [1] 
批准時間
2021年5月24日 [1]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1] 
遺產編號
Ⅱ-175 [1] 

疍歌歷史淵源

疍家人也稱作水上人、疍民,疍家人以船為家,居住在珠三角的河道上。廣泛分佈於珠江水系的江面和沿海地區,他們以舟楫為家,傍水而生 [10-11] 
疍歌
疍歌(3張)
據《崖州志》記載:“隆慶五年五月有倭寇入三亞港奪船出洋”,隆慶即清乾隆年間,距今約300多年。往上推算,疍家人早在清乾隆之前就已經在三亞出現了。因此,疍歌也隨着疍家人在三亞出現而傳唱。 [4]  他們從中國大陸自北朝南浮舟而來,正如《祖宗漂流到海南》一曲所言,到海南時“茅草蓋頂住水棚”,長期在南海取食、與風浪搏鬥,險惡的生存環境和獨特謀生手段,使得當地疍家人在語言習慣、生活風俗等方面頗具特色,所唱的疍歌因此顯南海風情。 [3] 
疍家人帶着疍歌由廣東中山、江門(新會)等地散發,東南至福建沿海,西南到廣西的北海一帶,再往南就沿着雷州半島,流傳至海口、陵水、三亞等地。郭建民在田野調研中發現,現今各地傳唱的疍歌大體一脈相承,但一些腔調和唱詞各具特色,形成了“粵語+X”的模式。 [3] 

疍歌基本特徵

疍歌
疍歌(2張)
從演唱的曲調上,疍歌分為嘆家姐調、木魚詩調、白囉調、咕哩妹調4個曲調,從疍歌的題材內容可以分為情歌、勞動歌、儀式(婚、喪、祭祀)歌、生活歌、時政歌等,其中以情歌、勞動歌和儀式歌所佔篇幅較多,涉及內容比較廣。 “嘆家姐”又叫“哭嫁”,是疍家人嫁女獨特的婚嫁習俗之一。
疍歌的歌詞,是疍家人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歌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歷史人文、海上風光、勞動情景、生活世態、美好愛情、祭祀禮儀、傳説故事和時政風雲等,反映出多姿多彩的民俗內容。疍歌包涵豐富題材,疍家人出海捕魚時唱、親戚朋友相聚時唱、織網聊天時也唱,每逢過節、祝壽、結婚之時也唱……疍歌多在海上唱,為不讓海浪聲所淹沒,往往在歌詞的開頭比較高亢嘹亮,隨後轉入舒緩、悠揚而動聽。 [3] 

疍歌代表作品

疍家人的習俗中,婚前新娘必須唱“嘆家姐”出嫁,如表達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嘆親孃》,姑嫂是對唱“嘆家姐”的主要角色,小姑唱《嘆家兄》《嘆家嫂》,希望大哥、大嫂照顧好爹孃,大嫂唱《嘆姑娘》,勸教嫁人後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 “白囉調”則是一種即興演唱的曲調,看到什麼就唱什麼。“木魚詩調”如《十月種花》等多描寫田間耕種的場景,聲調較高,而“咕哩妹”一般都是男女對唱的情歌,如《哥妹齊搖》是一首搖船歌,情感豐富。 [7] 

疍歌傳承保護

疍歌傳承價值

疍歌,是三亞境內的疍家人的寫照,顯示疍家人頑強的生命力。同時,疍歌傳授各種社會知識,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好形式。疍歌的藝術為音樂創作提供了借鑑,是研究海南民歌史和中國音樂史的重要資料,對於豐富羣眾生活有着重大的意義。疍歌的歷史、社會、民俗、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價值十分重要。 [4] 

疍歌傳承狀況

由於三亞境內的疍家人以前都在海上居住,疍歌的傳承模式沒有唱本,只能靠口傳。疍歌的傳播範圍就非常有限,一般來説,現在疍家人唱疍歌的歌手都是家傳的,其祖輩和父輩一定是經常唱歌。疍歌由於活動太少,宣傳力度不夠,因此普及範圍有限。 [4] 
隨着新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互聯網技術的強力衝擊,疍歌的傳承面臨着斷代危機。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疍歌賴以生存的土壤發生變化,疍家人的生活已經由“親水”空間演變為“離水”空間;二是疍歌的演唱者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年輕人很少去關注它,更缺乏保護意識。 [5] 

疍歌傳承人物

梁雲志,男,非物質文化遺產“疍歌”省級傳承人。 [8] 
張髮結,男,三亞疍歌市級傳承人。 [7] 

疍歌保護措施

2008年3月,三亞市河西區南海社區居委會的疍家人,成立了一個“漁村老人歌唱會”,專門演唱疍歌。“歌唱會”成員有100多人,都是年紀在60歲以上的疍家人,有梁雲志、王喜、鄭太全,鄭森家、林阿螺、黃帶妹等人。特別是梁雲志等人,他們積極收集流傳在疍家人之間的優秀疍歌,經過整理編印成冊,分發給三亞境內的疍家人傳唱,反響不小。 [4] 
2015年,三亞市天涯區出資200多萬元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三亞市疍家人文化陳列館,裏面呈現了疍家人的生活習俗、打魚技藝、造船技術等各類物品和資料。為了傳承和發展疍歌,張髮結與其他傳承人共同成立了“鹹水歌傳承協會”,從2011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疍歌比賽。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疍歌”項目保護單位三亞市羣眾藝術館評估合格。 [12] 

疍歌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11月24日,“鹹水歌”唱響第二屆三亞疍家文化節。 [6] 
2015年7月23至24日,天涯區榆港社區、南海社區利用休漁期間,聯合舉辦第三屆“鹹水歌”比賽,弘揚疍家傳統文化。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