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疊滘

鎖定
疊滘是一個鄉村,疊滘的別名叫雙溪,疊滘鄉是西江、北江沖積平原的一部分。疊滘鄉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南海縣中部;東鄰夏教、南接佛山,西臨汾江,北倚禪河
中文名
疊滘
別    名
雙溪
曾    稱
疊溪、疊水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北部

疊滘歷史沿革

疊滘,別名雙溪,曾稱疊溪、疊水。1951年8月16日,分置疊南鄉、疊北鄉。人居始於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即公元1101年。

疊滘境內面積

清·光緒五年(1879)9.24平方公里,1984年7.68平方公里,2002年3.93平方公里。地形呈現“復釜”狀(即中部高四周低)。溪滘縱橫交錯,蜿蜒35.33公里。灌溉自由,土壤肥美。

疊滘地理環境

疊滘鄉地處低緯度境域,北迴歸線南緣,屬南亞熱海洋季風氣候無冬地帶。四季温和,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温度21.5攝氏度,多年年平均隆雨量1407.6毫米;乾季盛行偏北風,濕季盛行東南風。境內水、熱、光照等自然資源豐富,萬物葱榮。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曾有過稻·稻·麥連作三熟的好收成。主要的自然災害:颱風,在每年1至9月份出現較多;夏、秋間,有洪澇威脅;冬、春間,偶有低温陰雨,影響農作物生長。
疊滘歷來是南海縣轄區內的一個鄉。有户籍人口:明·萬曆十八年(1590)4936人,清末民初(1911)7398人,1949年9262人,2002年15172人。有户籍姓氏:開村時温許2姓,明代28姓,1984年97姓,2002年128姓。
疊滘鄉人,依溪建村,傍水而居;清溪綠水,生生不息,似玉帶環腰;綠樹森秀中,小橋流水,串連着生機盎然的萬户千家。前人素重教育,世代承傳。歷史文化積澱深沉厚實,孕育出重教化,知書達理,尊老愛幼,敦睦桑梓的鄉風美德;正是這古今相通的民淳俗美道德風尚,哺育了世世代代勤勞進取,誠實儉樸,苦樂與共,包容兼蓄的疊滘人。

疊滘發展歷史

疊滘 疊滘
“疊滘彎道賽龍船”是佛山市非遺項目。從明代興起,到清代興盛,疊滘龍船已有500多年曆史。清代夫子易瑞瑜曾這樣對疊滘扒龍船做出精彩描述:“翠擁兩岸,嫋嫋清風送爽,男裳女帕,靦腆隨波笑納。齠齔香囊胸披掛,雀躍堪嘉。婦孺包粽告天下,蒲符護家。”長約25米的龍船載着四五十人,遊走在龍形水道里,飛快通過急彎,巧妙避開石磡,上演一場激情澎湃的水上漂移 [3]  。清末民初,疊滘鄉有龍船9艘,分別是:茶基、陳豐、聖堂、江頭、東寧、慶雲、東勝東、三餘堂、潭頭等。後來,江頭、東寧兩艘龍船自行廢置。
疊滘 疊滘
疊滘龍船,各有其歷史淵源。陳豐坊龍船是白鬍須的,因其在老土地廟“點精”,而老土地是白鬍須,龍船也隨之白鬍須。陳豐坊龍船的龍尾是“攣弓"的。所以世稱“攣弓龍尾,白鬚老土地”。慶雲坊(海邊坊)龍船是紅鬍鬚的,因其在温、許二公(臨海廟)處“點精”,而温、許二公是紅鬍鬚,龍船也隨之紅鬍鬚。世稱“紅須軍師"。相傳,慶雲坊龍船的紅色鬍鬚,是一種稀有野獸的毛,特別矜貴。早期,慶雲坊有兩艘龍船,就是大梭和小梭。大梭扒出海,小梭內河扒。除了陳豐坊、慶雲坊龍船的鬍鬚特殊之外,其餘都是黑鬍鬚的,因其在北帝(大廟)處“點精”,而北帝是黑鬍鬚,龍船也隨之黑鬍鬚。只有陳豐坊龍船尾是“攣弓”,其餘都是直尾的。
疊滘 疊滘
疊滘龍船,與時俱進,從1981年開始,至2002年,擁有柚木龍船15艘。分別是:茶基、陳豐、聖堂、激邊、江頭、寧聚、慶雲、村頭、澳墟、疊北俱樂部、東勝東、三餘堂、潭頭東約、潭頭三約、新約等。因為過去修造龍船,有用水松木、有用坤甸木,這些木料,都不適合時代的要求,被淘汰了雜木、坤甸木舊龍船共19艘。
疊滘 疊滘
“十番”流傳兩百年
疊滘 疊滘
疊滘另一處極有名的村落就是茶基村。從江頭村往裏走,穿過學校和一片居民區,走到文華北路上,就能看到茶基村的牌坊。茶基村同為屬於疊南村委會,據記載於明朝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開村,至今已經有將近六百年的歷史了,當時村邊田基多種茶樹,村子也因而得名茶基坊,即是茶基村。
茶基村的原居民多姓何,據説何氏的祖先在來疊滘之前,是居住在南海獅山的華平,村裏何氏宗祠門口的對聯就有記載,“華嶺舊家聲,廬江新氣象”,華嶺就是指華平。和江頭村類似,祠堂也是茶基村重要組合部分和公共活動空間,比其他村落幸運的是,茶基村還保留有何氏宗祠、成莊何公祠,成剛何公祠、俊宇何公祠等。村裏的人説,祠堂之所以能保留,是文革期間,這些祠堂被改作了生產隊的隊部,從而逃過了被拆毀的命運,只是祠堂外圍的磚雕花沒有能夠保存下來。茶基村的舊民居多是三間兩廊的佈局,古巷道也有被部分保留。
疊滘 疊滘
説到茶基,就不能不説茶基“十番”,這是當地傳統的表演項目,在佛山甚至有“無十番不算秋色”的説法,可見其重要性。“十番”起源於唐朝,是凱旋樂的一種,流傳於北方,明代盛行於江南,明清年代,安徽、江浙一帶,有羣流浪到佛山古鎮的老人四處表演謀生,就在當時的茶基村駐紮,吸引了村民,之後“十番”開始在村內流傳。如今,包括安徽、江浙一帶的“十番”都已經失傳了,據説僅有茶基村還保留着這項傳統的表演項目,而佛山十番鑼鼓還保留其原生態的表演風格。
雖然去茶基村時並沒有“十番”的表演和排練,但從村民自豪的講述中,還是能夠感受到“茶基十番”的魅力。何謂“十番”,“十”是泛數,不是單指説只有十種樂器,可多可少;“番”是有輪番演奏的意思,根據各種樂器的“自由”演奏有多種演奏變化,所以稱為番(佛山師傅鑼鼓民俗專家、傳承者陳勇新訴説)。茶基十番鑼鼓即有10種樂器左右(可增減),按10種樂器打法,輪番敲出10段音樂,這些樂器包括有高邊鑼、大文鑼、翹心鑼、企身鼓、羣鼓、沙鼓、響螺、大鈸、飛鈸、單打等10種伴奏樂器。飛鈸是佛山十番表演的可舞性樂器,表演者手持兩個銅鈸,其中一個銅鈸用繩索綁着,將繩索繞着手臂固定,然後讓飛鈸在空中環回翻飛動,合着鑼鼓節奏,與另一手所執的銅鈸配合擦擊,發出喳喳聲。飛鈸有高飛、低飛、回頭飛等眾多花樣,表演時配合腳步、鼓聲,整體配合十分悦目。茶基的“十番”與最初的“十番”還有不同,在數百年的傳承過程中,茶基人將“飛鈸”表演與本地八音鑼鼓相融合,並結合本地民俗活動,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 [1] 

疊滘疊滘時令詩

●一月
村前綠水輕波泛,户外青松勁節純。千花競秀爭妍豔,百鳥和鳴報早春。
●二月
鶯歌啼囀諧悦耳,燕語喃呢鬧春耕。牛郎勤懇成樂事,織女精工顯技能。
●三月
曲水和風環境美,芳林麗日踏青時。慎終追遠償心願,詩禮傳家為尚知。
●四月
清溪澈底見魚遊,倒影蒼穹兩岸遊。翠竹參天情嚮往,綠楊飛雨水中舟。
●五月
荷香風送精神爽,水漾涼生劃小船。端陽競渡人擠擁,綠女紅男找鳳鸞。
●六月
小舟浮蕩大河上,兩岸鮮花撲鼻香。晏晝蟬鳴唱酷暑,晚間螢火照流光。
●七月
秋高氣爽透心涼,月白風清影綠窗。雙星七夕鵲橋渡,天上人間喜氣洋。
●八月
銀河瀉影中秋節,月餅交流遍我鄉。醒獅武術齊比武,秋景長龍各逞強。
●九月
重陽俗例説登高,本處無山難自豪。縱情長跑平陽路,運轉鴻鈞踏遠途。
●十月
金黃稻浪迎風擺,耕種人家收割忙。孟冬季節陽光好,穀粒曬乾擔入倉。
●十一月
時屬嚴寒話仲冬,門前即景雨和風。街上人稀行過路,難為懸罄嘆貧窮。
●十二月
寒隨臘去迎春暖,舂粉氣象衝寂寥。油角煎堆考手藝,千家萬户鬧元宵。

疊滘疊滘十馨

馨者,馥郁芬芳,別緻、少有的意思。十馨者,是指其時獨具特色,頗有歷史意義而不可多得的,從一到十的景物。
一樓遠眺 順泰大押(典當鋪),位於聖塘墟內。相傳是重建於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書法家陳竹希(潭頭坊人)書寫了“順泰大押”四個大字。樓高約23米,青磚水泥過板底砌牆,地面台式設帳房,無樓層。從樓中央螺旋沿級而上,階級兩旁放置貨物。順泰大押,是疊滘當時最高的建築物,在樓頂可以觀望到疊滘鄉的全景。
順泰大押,在民國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晚(己卯·1939年3月14日)被打劫,是當時疊滘鄉最大的被劫案。
順泰大押,現在殘存,是地方的測量標誌。
二學興崇 二學,即疊溪社學和培風社學。
社學,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學校名稱。
元(1260至1368)代,以五十家為一社,每社設社學一間,供弟子入學讀書。
明(1368至1644)代,各府、州、縣,皆立社學,選收12歲以上的童生集中授教,以應院試。
清(1644至1911)代,各直屬省的府、州、縣,每鄉均置社學一間,教幼童和年輕人讀書。
疊滘鄉,歷來素重教育,為國育人,興辦學風氣之先,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社會棟樑。
疊滘鄉共有二十四坊。其中洙泗裏、橫湧坊、昌平裏、育麟裏、湧表坊、村頭坊、盧邊坊、澳邊坊、田心坊、橋頭坊等十坊,選址在橋頭坊,先建了疊溪社學。
後來,茶基坊、陳豐坊、聖堂坊、漖邊坊、江頭坊、東寧坊、東聚坊、慶雲坊、隔湧坊、三里社、園邊坊(上大里)、廟湧坊、東勝坊、潭頭坊等十四坊,由陳大年(東聚坊人)等,在潭頭坊之東倡建培風社學。於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動工,在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落成。
疊溪社學1959年改建為工廠,培風社學,於1962年開始,逐漸拆為平地。
還有,疊滘書院和協文書院,是疊滘鄉中,士子集中苦讀攻書、準備應科舉的地方,也是名官賢紳講學的場所。現在,疊滘書院殘存,協文書院前座改建為廚房,中、後座仍存,作倉庫或宿舍。
三亭憩息 疊滘茶亭,位於雲梯路口;鋪前茶亭,位於鋪前渡頭;大碼頭茶亭,位於現在南海汽車城東側。它們是“廣佛通津”古道上的三顆明珠,是給過路行人遮風擋雨,暫歇乘涼和免費供應茶水的地方。
現在,疊滘茶亭殘存;鋪前茶亭,於1961年拆掉;大碼頭茶亭,於民國初期拆掉。
四海縈淙 疊滘鄉地貌似“覆釜”狀,即中間高,四邊低,四面江河,溪滘縈繞;源頭活水,淙澈流長。清溪綠水,生生不息地哺育着疊滘鄉的文明昌盛。
五橋銜達 大橋頭(在陳豐坊),高橋頭(在東勝坊),石橋頭(在橋頭坊),凼頭橋頭(在潭頭坊),東埠社橋頭(在潭頭坊)。這五座橋樑,是疊滘鄉當年規模最大的橋樑工程,它們把家鄉的所有主幹道路,都貫連起來,成為暢達無阻的通衢。
大橋頭、東埠社橋頭,都是木板橋面,現在古風樸樸,矍鑠猶存。石橋頭,原是白條石橋面;高橋頭,原是木板橋面,現在改建成混凝土橋面,它們今天還起着橋樑作用。凼頭橋頭,1971年拆掉。
六路相通 長石路,是從洙泗裏通往疊滘渡頭的路;茶基路,是從洙泗裏口,經茶基坊側往文昌沙的路;雲梯路(青雲路),即江夏通津,是從澳邊坊通往文昌沙的路;雞公路,是從村頭坊通往文昌沙的路;鋪前路,是從村頭坊通往鋪前渡口的路;白牛路,是從聖堂坊財神廟側,通往(蟲雷)崗的路。這6條主要道路,是疊滘鄉人在建國前外出的主要途徑。除白牛路是泥土路面外,其餘都是條石鋪設路面的。
七船競渡 七船,是指茶基坊、陳豐坊、聖堂坊、慶雲坊、東勝東、三餘堂、潭頭坊等七艘龍船。每年端陽節,賽龍奪錦,熱鬧非凡。
還有江頭坊、東寧坊兩艘龍船,因為在一個時候,自行廢置,或因時間不同而不列在內。
今天,端陽競渡,古風猶存。1978年,茶基、慶雲率先重造龍船。而且江頭、東寧兩艘龍船復興,再加上歷史上沒有龍船的自然村,都建造起龍船。現在,有柚木龍船15艘、雜木龍船19艘,共34艘。
八景鬱葱 內容見《疊滘八景》明、清兩部分。
九龍入洞 九龍入洞,即是有九條河涌,分別從汾江、佛山湧、佛山水道等不同地方,引水入疊滘境內的意思。各條河涌入口處,都築有竇閘,調節着疊滘的源頭活水。潮起潮落,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同時,還抵禦着洪水為患。
1.石雲山湧,從雞毑石入口;2.樂成社湧,從樂成社入口;3.竇湧,從田邊裏入口;4.崩磡湧,從原忠信米機旁入口;5.茶基湧,從茶基西段入口;6.慶雲湧,從臨海廟以西入口;7.洪滘湧,從東勝坊以北入口;8.二湧,從洪滘湧以東入口;9.東湧,從潭頭坊以東入口。
石雲山湧,於1987年填平;樂成湧,於1990年填平;竇湧,現在仍舊使用;崩磡湧,於建國前填平;茶基湧,於1974年塞斷;洪滘湧,現在仍舊使用;二湧,於1975年填平;東湧,於1958年填平。
十廟蔭穹 十廟是指:關帝廟、華佗古廟(先師廟)、包爺廟、觀音廟、財神廟、老土地廟、太上古廟、華光古廟、臨海廟、雙溪祖廟(大廟)等10座廟宇。
關帝廟,於1951年劃入佛山鎮後拆掉;華佗古廟,現在仍舊保存;包爺廟、財神廟,於1954年拆掉;老土地廟,於1956年廢置;太上古廟,於1960年拆掉;華光古廟、臨海廟、雙溪祖廟,於1958年先後拆掉。

疊滘二十四坊來歷

疊滘經歷了漫長曆史的過程,土(地)名是星羅棋佈,數不勝數的。對於坊(裏)的命名與建置時間,各説有異。尚未找到真憑實據證明原委。因此,只好從一些零散資料中,整理出下面的結果:
根據易瑞瑜記載,疊滘有二十四坊詩,詩中鑲嵌着各坊(裏)的名字:
疊滘聖鄉入九龍   四湧昌社慶田豐
四頭茶泗育麟地   四邊發達向三東
即:聖堂坊。橫湧坊、廟湧坊、隔湧坊、湧表坊,昌平裏、三里社。慶雲坊、田心坊、陳豐坊。江頭坊、村頭坊、橋頭坊、潭頭坊。茶基坊、洙泗裏、育麟裏。漖邊坊、園邊坊(上大里)、盧邊坊、澳邊坊。東寧坊、東聚坊、東勝坊。
茶基坊---始名茶基沙。茶基沙四面環水,是一個小島。到了明代·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有人在此地開荒種植,並以種植“本地普洱茶”為主。又因為地形似基壩,所以稱為茶基沙。後來,由於成沙造地,茶基沙東岸與洙泗裏西岸靠攏,只剩橫湧一河之隔,就稱為茶基坊。
洙泗裏---據《孔氏家譜》載,“洙泗淵源”4個字,最早出現於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又據史料記載,曾在大笪地附近,舉辦過一間學塾,取名叫做洙泗書院。洙泗書院原是山東省曲阜縣四大書院之一(其餘尼山書院、春秋書院、石門書院早已湮沒。),坐落孔林東北面,前向洙水,北靠泗河,是當年孔子行教講學的地方。昔日是以孔子學説為聖教,因而套用了洙泗書院為疊滘學塾的名稱。後來,亦用洙泗兩字命坊名。又因為洙泗是孔子的故里而用裏來定義,所以取裏不取坊。這就是洙泗裏的來歷。
育麟裏、昌平裏、上大里、湧表坊。這些名稱,都是與孔子的故里有關而取名的。 (育麟裏其中的一個地方叫做“下江”)。
橫湧---始名橫湧基。位於疊滘的西南端,瀕臨橫湧,與茶基沙相望,是為抗禦洪水而築的一條基壩,定名為橫湧基。後來,由於地形變動,橫湧基變成了居民住地,從此,改名為橫湧坊。
陳豐坊---陳岸坊和豐聚坊的合稱。過去很少人叫陳豐坊,甚至有些本地人,只知道有老土地和鯉魚湧,而不知道有陳豐坊這個名字。其原因:1,是老土地廟所在地,名聲顯赫;2,這一段河涌,以鯉魚多為著稱。所以,老土地或鯉魚湧,成了陳豐坊的代名詞。建國後,人們都稱陳豐村(坊)了。對於老土地和鯉魚湧的代稱,逐漸遺忘。
聖堂坊---始名新基。據成沙地形顯示,聖堂坊的位置,早期是一片水窪沼澤,但其中也有成沙的陸地,聚集民居,每年都受西潦(洪水)為患。為抗禦西潦,於南宋·鹹淳二年(1 2 66)築起了一條50多丈長的基壩,取名為新基(傳説舊基是在澳邊坊以西)。根據《孔氏家譜》載,孔念八祖(元演),於南宋鹹淳四年(1 268)在疊滘村南(即新基南頭)修建祖祠(孔大宗祠)。經略安撫使雷宜中題贈“闕里南祠”牌匾。明·嘉靖二十三年(1 544),孔大宗祠重修,復構一閣,以奉聖祖(即大成至聖孔子先師)。當時人們把這閣稱之為“聖堂”。後來,遂名其地,於是把新基南頭一帶的地方,稱為聖堂。其時,新基之東南面,已是滄海桑田,人們聚居,漸成坊裏,自然而然地統稱聖堂坊。
漖邊坊---始名南面基。此處東南面是茫茫大海,西北面一帶已有民居,在南面築了一條基壩以防禦潦水(洪水)。這條基壩取名南面基。後來,成沙擴展,陸地面積增大,南面基成為民眾聚居的地方,而此處是瀕臨激的邊緣,故取名為漖邊坊。
江頭坊---根據《江氏族譜》記載,江頭在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至1722)建村。因為江姓人聚居此處,故稱江頭坊。
東寧坊、東聚坊---此處的東面是一片茫茫大海,洪水每每為害。這是民眾希望安寧聚集所定的名字。其中東寧坊原名叫“開低基”。
慶雲坊---始名海邊沙。據史料記載,村頭的西北面,是茫茫大海,西面一帶叫做海邊。在海邊不遠處,有一個沙蚯,人們稱它為海邊沙。後來,海邊沙成沙擴大,與村頭合攏,自成一個村落,取名為海邊。因為它接近大海,自然災害頻繁,居民希望平安庇護,故更名為慶雲坊,寓於“景升慶雲”,太平吉利的意思。
隔湧坊---因為它的位置,是村頭坊的對岸(即隔了一條河涌),故稱隔湧坊。
村頭坊---是疊滘成沙造地最早的地方,也是疊滘境域地名最早的起源。
園邊坊---相傳此處有一個面積較大的植物園,它在植物園的邊緣而得名。由於“上大里”面積較少,歷史上早已併入園邊坊內。
三里社坊---古代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土神,其祭名叫做社。相傳三里社,是由三個面積不大的“裏”所組成的社稷之神。後來,用三里社的名稱,代表着三個“裏”來命坊名。
盧邊坊---據老前輩所説,此處是盧姓聚居之地而得坊名。
澳邊坊---根據史料記載,此處的西面有一個海灣,古代稱之為澳。澳邊坊,是在澳的邊緣而得坊名。澳邊坊,這個名字,昔日人們較少熟悉。因為在它範圍內,有一間叫做石崖黃公祠,祠的正門,繪畫着神荼、蔣壘兩個大門神,在疊滘鄉中,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大門神”成了澳邊坊的代名詞。建國後,人們只熟悉澳邊村,而大門神的名字逐漸生疏了。
田心坊---據老前輩所説,此處四周都是水田,在水田中間有一幅高地,有人在此處建屋居住。因此而得坊名。
橋頭坊---是因石橋頭的所在地而得坊名(石橋頭,是全疊滘鄉唯一規模的石橋)。橋頭坊,當年很少人知道它的名字。因為在它範圍內,有一間叫做慵荘黃公祠,建築宏偉,而且靠近墟場,非常出名。人們都稱它為“龍章公”(慵荘公的誤稱)。久而久之, “龍章公”成為橋頭坊的代名詞。建國後,橋頭坊與澳邊坊合併,稱澳邊村。橋頭坊的地屬,仍然有其範圍。但是,“龍章公”的名字,已經很少人知道了。
廟湧坊---在雙溪祖廟(疊滘人叫大廟)前面,東西相向,有一條河涌,名叫祖廟湧(簡稱廟湧)。廟湧坊位於祖廟湧的南面而得坊名。
東勝坊---始名東昇坊。此處東南北三面是茫茫大海,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每在晴天的早上,水天一色,呼吸着清新空氣,迎接着太陽昇起,感到心曠神怡,人們就以即景定坊名東昇坊。後來,東面積聚成沙,擴大了陸地面積,建築物和樹木,逐漸增多,遮擋了早上太陽昇起的視線,即景似乎不符合實際,因而改名為東勝坊,寓東面得勝的意思。
潭頭坊---始名凼頭坊。據史料記載,此處原是一個大海灣,海灣東面,是茫茫大海。水退時,呈現出一幅大沙灘,當中有一個大湖,古人稱這種狀態為“凼”。由於成沙擴展,凼的周圍逐漸成了陸地,建築了民居,住上了人羣。根據地形演變過程,而稱凼頭坊。後來,覺得凼字繞舌,不論聽與讀,都很不方便。又根據字義內涵,改為潭頭坊。
聖堂墟---又稱聖塘墟。是供祀孔子而得名。自從設了“聖堂”以後,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越來越多人來拜祭。因為“聖堂”地方狹窄,難以容納眾多的人羣,故在會英里(在今疊滘舊墟內)附近增設了一間“小聖堂”,以分散來拜祭孔子的人羣。小聖堂坐西北,向東南,門前有一個水塘,稱為聖塘。凡到來祭祀孔子的人士,必然取一些“聖水”用作磨墨,以求讀書聰明。後來,此處發展為市集,北段取名為聖塘街(有新、舊街之分),或稱墟頭;南段取名為聖堂墟,或稱墟尾。建國後,南北兩段,合稱為疊滘墟。
文昌沙---簡稱文沙。據史料記載,文昌沙地處汾江中部,原是一個河灘,沿北方向伸展,直到原日均益菜市附近。其南面一段地(關帝廟前),名為白馬灘;在其中部,有文昌廟而得名。
樂成坊---以樂成社而得坊名。
疊慶坊---未找到史料根據。
田邊裏---因其位於溥利圍南線的禾田邊緣而得名。
新約村---在1950年5月6日,分潭頭村置立。 [2] 

疊滘著名人物

龐尚鵬
龐尚鵬(1523—1581),字少南,號惺庵,南海桂城疊滘村頭坊人,明中葉著名經濟改革家,一度成為萬曆初年張居正大改革的先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龐尚鵬出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幾年之後擢升為河南巡按。他在巡視地方時,嚴懲危害百姓的官吏,俗稱“龐鐵面”。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龐尚鵬改按浙江,推動“十段錦法”和“一條鞭法”,得民心為民政的舉措,減輕了民眾的各種負擔,為廣大百姓所稱道,福建、浙江和廣東民間都建有永賴祠紀念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