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畸形艾蛛

鎖定
畸形艾蛛,Cyclosa informis (Yin, Zhu et Wang,1995),圓蛛科艾蛛屬的一種蜘蛛。
中文名
畸形艾蛛
拉丁學名
Cyclosa informis (Yin, Zhu et Wang,199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螯肢亞門
蛛形綱
亞    綱
柄腹亞綱
蜘蛛目
亞    目
新蛛亞目
圓蛛科
亞    科
圓蛛亞科
艾蛛屬
畸形艾蛛

目錄

畸形艾蛛形態特徵

畸形艾蛛雌蛛

體長6.60—7.80。體長6.60者,頭胸部長2.30,寬1.80;腹部長4.80,寬2.50。前、後眼列均後曲,前中眼大於前側眼,前中眼間距約等於前中眼直徑,前中側眼間距約為1.5倍前中眼直徑。後中眼間距甚小於後中側眼間距,後中側眼間距為2倍前中眼直徑。中眼域梯形,前邊大於後邊,長稍大於寬。背甲黃色,頭區正中有一倒“三角形”褐色斑,頸溝及中窩附近黃褐色,形成“Y”形斑,背甲兩側有深褐色側緣帶。螯肢黃褐色,前齒堤4齒,大小相間,第2齒很小,後齒堤3齒,第3齒最小。顎葉、下唇黃褐色,胸甲深褐色,前緣有一對黃色眉狀橫斑,兩側各有一對圓形黃色斑,末端有一黃色斑。步足黃色,有褐色、淺褐色環紋。腹部前端翹起,末端細而較長,近末端左右各有一乳狀突。背面黃褐色,有銀色碎斑、黑褐色網紋及塊斑。中央有兩條較細的銀色縱條紋,此條紋前端分別向兩側發出3條斜紋,從而形成了一“飛機型”圖案及其兩側的2對黑褐色三角形斑,不同的個體斑紋稍有變異。腹部兩側面黃褐色,乳狀突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褐色底,有黑褐色塊斑及銀色碎斑,紡器之後黑褐色。外雌器垂體寬,基半部似長方形,近中部左右各有一耳狀側突,匙狀部細長。
本種外雌器結構與c.formosana Tanikawa et Ono,1993[Tanikawa et Ono,1993:57,圖6—9(♀)]很相似,但腹部形狀完全不同。觸肢器結構與C.omonaga Tanikawa,1992(Tanikawa,1992a:30,圖53—55)相似,但本種觸肢器中突較後者粗大,中突基葉的形狀也不同,本種呈細葉狀,後者鐮刀狀。

畸形艾蛛雄蛛

體長3.80—4.60。體長4.30者,頭胸部長2.10,寬1.50;腹部長2.20,寬1.20。前列四眼等距,約等於前中眼直徑,後中側眼間距約為1.5倍前中眼直徑。中眼域梯形,前邊大於後邊,長寬約相等。背甲紅褐色,腹部卵圓形,背面銀白色,有黑褐色網紋,塊斑,與雌蛛相似。 [1] 

畸形艾蛛分佈範圍

浙江、廣東、海南、雲南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