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當陽玉泉

鎖定
當陽玉泉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境內,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可開發面積69平方公里。景區內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動、植物品種繁多,並有大量珍稀物種,並且以名山、名寺、名塔而聞名遐邇。 以森林景觀為基礎、佛教文物為主體、三國遺蹟為依託,融其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中文名
當陽玉泉
地理位置
湖北省當陽市 [1] 
佔地面積
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可開發面積69平方公里
著名景點
玉泉寺

當陽玉泉景區特點

玉泉風景區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境內,是一個以森林景觀為基礎、佛教文物為主體、三國遺蹟為依託,融其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現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遊區。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可開發面積69平方公里。

當陽玉泉主要景點

玉泉寺是這裏最為著名的景觀。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淨結廬於此。南朝後梁大定五的(559年),梁宣帝蕭察敕玉泉為“覆船山寺”。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晉王楊廣應智頭奏請在此起寺,敕名“一音”,後改為“玉泉寺”;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楊廣敕封智頭為“智者禪師”,並親書“智者道場”匾額。唐貞年間(672-649年)僧法瑱增建;儀鳳二年(677年)唐高宗詔請寺僧弘景為師;後周長壽三年(694年)金輪聖皇帝親授舍利並敕建七層磚塔瘞之;三朝國師神秀在寺創禪宗北宗。宋天禧末年(1021年)明肅皇后感慕容邂逅之恩,捐銀擴建,改額為“景德禪寺”;崇寧時又敕為“護國寺”。元世祖、武宗、仁宗皇帝敕修。明、清屢毀屢修。1949年後又進行了多次修葺。現存殿堂樓閣多具明清營造風貌,其間也部份保留宋、元規制遺風。玉泉寺曾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鼎盛時期其規模“為樓者九,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佔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後十里”,被譽為“三楚名山”、“荊楚叢林之冠”。
玉泉寺現存主要殿堂有:彌勒殿、大雄寶殿、毗廬殿、韋馱殿、伽藍殿、千光堂、大悲閣、十方堂、藏經閣、文殊樓、傳燈樓、講經台、般舟堂和圓通閣等。其中大雄寶殿最為雄偉瑰麗,系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大殿重檐歇山式,建築面積1253平方米,通高21米,面闊九部,進深七間,樑架為抬梁穿鬥式,立柱72根,斗拱154組,開花藻井,彩繪斑斕。殿前置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鐵鑊、元代鐵釜、鐵鐘等珍貴的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寺內古柏蒼勁,銀杏葉茂,並蒂蓮豔,桂花溢香,修竹翠叢,莊嚴謐靜。
玉泉寺前三園門北側青龍山餘脈岡地上有玉泉鐵塔一座。鐵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稱“稜金鐵塔”、“千佛塔”,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為重瘞唐高宗、則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鑄建,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級,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鐵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地宮為石質六角形豎井,內置漢白玉須彌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為生鐵鑄造,塔基須彌座八面鑄有鐵圍山、大海、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及石榴花飾紋,座八隅各鑄頂塔力士一尊,全身甲冑,腳踏仟山,狀極威猛;塔身平座上鑄有單鈎闌,塔身各作四門,兩兩相對,隔層交錯;塔身及平座鑄有斗拱;腰檐出檐深遠,翼角挑出龍頭以懸風鐸;塔身上著有銘文1397字,記載了塔名、塔重、鑄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關史蹟,還鑄有佛像2279尊,儼然一副鐵鑄佛國世界圖;塔剎為銅質,形似為寶葫蘆。鐵塔通體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疊壓,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穩健玲瓏,如玉筍嵌空。玉泉鐵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鐵塔,它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玉泉寺現存主要殿堂有:彌勒殿、大雄寶殿、毗廬殿、韋馱殿、伽藍殿、千光堂、大悲閣、十方堂、藏經閣、文殊樓、傳燈樓、講經台、般舟堂和圓通閣等。其中大雄寶殿最為雄偉瑰麗,系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大殿重檐歇山式,建築面積2353平方米,通高21米,面闊九部,進深七間,樑架為抬梁穿鬥式,立柱72根,斗拱154組,開花藻井,彩繪斑斕。殿前置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鐵鑊、元代鐵釜、鐵鐘等珍貴的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寺內古柏蒼勁,銀杏葉茂,並蒂蓮豔,桂花溢香,修竹翠叢,莊嚴謐靜。
玉泉寺前三園門北側青龍山餘脈岡地上有玉泉鐵塔一座。鐵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稱“稜金鐵塔”、“千佛塔”,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為重瘞唐高宗、則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鑄建,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級,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鐵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地宮為石質六角形豎井,內置漢白玉須彌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為生鐵鑄造,塔基須彌座八面鑄有鐵圍山、大海、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及石榴花飾紋,座八隅各鑄頂塔力士一尊,全身甲冑,腳踏仟山,狀極威猛;塔身平座上鑄有單鈎闌,塔身各作四門,兩兩相對,隔層交錯;塔身及平座鑄有斗拱;腰檐出檐深遠,翼角挑出龍頭以懸風鐸;塔身上著有銘文1397字,記載了塔名、塔重、鑄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關史蹟,還鑄有佛像2279尊,儼然一副鐵鑄佛國世界圖;塔剎為銅質,形似為寶葫蘆。鐵塔通體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疊壓,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穩健玲瓏,如玉筍嵌空。玉泉鐵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鐵塔,它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玉泉寺東有稜金鐵塔,為中國最高鐵塔。原稱佛牙舍利塔。在玉泉山玉泉寺前土丘同。北宋嘉佑六年(1061的)所鑄。塔基用特製青磚砌成,塔身全為生鐵鑄成,據塔銘記載:共用鐵“七萬六千六百斤”。塔為雙層須彌座,每層每邊鑄有“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和海山、水波、海藻等紋樣,線條流暢。台座八角,各鑄有託塔力士一尊,均全身甲胃,腳踏仙山託頂塔座,體態剛健,狀極威猛。塔身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層,高16.7米,每層均設腰檐平座,置斗拱出檐,在相對四面各設一蓮弧門龕,其餘四面施造佛像及其他紋術,在角梁飛檐的前端,鑄出凌空龍頭,用以懸掛風鐸。在二層的四面,分別鑄有塔名、塔重、鑄塔時間、工匠姓名入有關事蹟。塔體系分段冶鑄,逐層疊裝,不加焊接,形體挺拔纖瘦,穩健玲瓏,每值夕陽照射塔身,紫氣金霞,交相輝映,“鐵塔斯社稜金”,蔚為奇觀。此塔在九百多年以前所鑄當時尚無起重設備,只靠人力所為您想象的到嗎。千年不鏽又是一奇。 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傳為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真跡。寺內有 古柏、銀杏、並蒂蓮、月月桂、珍珠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