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當塗民歌

鎖定
當塗民歌是流行於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安徽省馬鞍山市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當塗民歌早在六朝時期就有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的“白歌舞”即是當塗民歌演唱之一脈。當塗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裏薅豆棵》等 [1] 
2006年5月20日,當塗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5 [1-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當塗縣文化館獲得“當塗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中文名
當塗民歌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安徽省馬鞍山市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5

當塗民歌歷史淵源

國家級|傳統音樂之當塗民歌 國家級|傳統音樂之當塗民歌
早在六朝時期(220年-589年)就有當塗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的“白歌舞”即是當塗民歌演唱之一脈。
北宋時期,長期生活在當塗的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於民歌範疇。
清代當塗人黃鉞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於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塗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
1949年以後,當塗人民創作民歌、傳唱民歌形成了熱潮,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至鼎盛階段 [1] 

當塗民歌文化特徵

當塗民歌語言曲調

當塗民歌《小妹子送飯下田衝》 當塗民歌《小妹子送飯下田衝》
當塗民歌多為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雖然是口頭相傳,但有相當數量的民歌,語言典雅、音韻和諧,有着明顯的文人加工的痕跡。同時,當塗方言在各類民歌中也有所體現,正是這些難以聽懂的方言強化了民歌的地域特色。
為表情達意,當塗民歌還多用象聲詞、感嘆詞做襯墊,一些關鍵性的名詞、形容詞也有意重疊,以強化情感。雖然長短不一,但當塗民歌大多有較為完整的結構。生產性民歌,往往會完整地敍述勞動過程,如《摜稻歌》;生活性民歌,情趣高雅,如《山伯訪友》《逛廟會》等;抒情性民歌如《當塗好風光》往往從描繪山川河流美景開始,再過渡到對家鄉的熱愛。
當塗民歌的曲調因歌詞的具體內容、題材和體裁的不同而豐富多彩。山歌曲調多高亢、嘹亮、自由;勞動號子往往與勞動節律相吻合,較為歡快和固定,便於協調動作,適合邊唱邊幹;田歌、秧歌類的民歌則節奏舒緩。愛情題材的民歌比較婉轉,讚歌類民歌則比較悠長 [4] 

當塗民歌演唱風格

當塗民歌《田野春歌》 當塗民歌《田野春歌》
當塗民歌在風格上也因演唱者和演唱場合的不同而各呈異彩。生產類的山歌多為成年男子和婦女在野外高腔演唱,演唱者情感充沛,在高音區往往有自由延長音,多是一唱眾和,一唱三嘆,這與農民熱情、奔放的情感和性格相吻合;《放牛歌》《採茶歌》等山歌,多用平腔,雖有固定旋律,但受演唱者的情緒和智慧等因素的影響,或明快,或舒緩,固定的旋律也會因此而改變。
生活類民歌多在閒暇或重要節慶日時,在場地或室內演唱,音量較小,一唱一和,相互間逗趣,較為俏皮,演唱者多為女性,她們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豐收的喜悦,表達得淋漓盡致;情歌類民歌,因內容上的差異,或奔放、或浪漫、或含蓄、或哀嘆 [4] 

當塗民歌題材作品

當塗民歌 當塗民歌
以平原、圩區、丘陵山區的民歌為代表的當塗民歌,形成多種體裁。流行於當塗大公圩一帶的是號子、牛歌、舞調,流行於博望、湖陽、新市一帶的是船歌、漁歌、燈歌,流行於沿江採石、霍里、新橋一帶的是秧歌、對歌、門歌等。當塗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顯示出鮮明的地方性民間音樂和語言藝術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裏薅豆棵》等 [1] 

當塗民歌流行地區

當塗民歌傳唱區域涵蓋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蕪湖市、蕪湖縣、繁昌縣以及馬鞍山市以北的南京江寧鎮和大江對岸的和縣地區,分佈十分廣泛 [5] 

當塗民歌傳承保護

當塗民歌文化價值

  • 一、審美價值
當塗民歌是由情感蓄髮而來的口頭藝術形式,是當塗普通民眾最普遍也是最樸實的精神文化,它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給人以美的享受。當塗民歌是真正的草根文化,由於民歌產生於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人們生活情感最直接的流露,是人們生活中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的直接表達,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達到的,其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
1、質樸美
當塗民歌藝術美就美在它單純、真摯、質樸,民歌演唱一般不需要伴奏,也不需要化妝和道具,它是人們對自然、對社會、對勞動、對自己、對他人(心上人)等,發自內心的情感表現。人們想唱就唱,源自於原生態環境中自然的情感抒發,充滿了強勁的藝術生命力,它是人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純真的情感的外部表現,反映了當塗民歌質樸的生活美,下面以《嫁妝》為例。
《嫁妝》在曲調上修飾音運用相對較少,音色明快、簡潔、明亮,有種質樸之美。歌詞質樸純真,表現了民間“鬧”新娘的婚禮習俗,刻畫了新媳婦初到婆家羞澀的心理狀態,整首歌曲充滿了民間質樸的藝術美散發着濃郁的鄉土氣息。當塗民歌反映人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藴含的美是與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生活事象、風俗特點、語言服飾等融為一體的複合美、文化美,展現當塗文化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生命活力,映射人們的質樸生活。
2、智趣美
智趣是一種智慧之趣,民間人們在民歌演唱中憑藉智慧,增添生活情趣,以此自娛和娛人,歌唱者和聽眾都能夠領略其獨有的審美趣味,深受當塗人民喜愛。當塗民歌在情感上表達自由,歌詞大膽奔放,想象力豐富,極富智趣性,下面以《對花》為例。
這首《對花》格調質樸,活潑風趣,增添了民歌的智趣之美,體現了當塗民歌曲調的婉轉深情,演唱過程中豐富細膩的表現手法,特別是襯字、襯詞的大量使用,倚音、波音等細緻的潤腔,使江南水鄉民歌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3、立意美
當塗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的磨礪,其審美特徵不僅體現在曲調、歌詞上,更體現在立意上,體現了勞動人民大度包容的性格內涵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裏以《嫁妝》為例。
這首《嫁妝》歌曲開頭部分就呈現出現實的生活場景—鬧新房。歌曲中間部分引發思想衝突,“為什麼新娘隨身一直帶着紅布包,捨不得丟?”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突兀感,緊接着簡潔明快的“一把拽”,給人餘味無窮的立意美。整首民歌沒有對新媳婦有什麼特別生動的描寫,結束部分耐人尋味的科技書籍和獎狀,將新媳婦的內在美勾勒了出來,構思別緻,彰顯出民歌寓教於樂的藝術內涵。
  • 二、文化傳承價值
民間音樂像一面鏡子,以動態的形式照見自己的文化和文化變遷。它直接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親切伴侶、勞動中的助手、社會鬥爭中的武器,是交流情感、傳播知識、娛樂消遣的工具,也是認識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當塗民歌是當塗文化的一部分,民歌源自於社會最底層,保存的歷史和文化是最真實的,口頭傳唱的歷史與文化往往能彌補歷史典籍的不足,有助於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與文化。民歌作為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形式,表現了不同歷史階段人們思想、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時民歌“音樂不再是娛樂、不再是物理、不再是技術和形式,也不僅僅是審美和教化,而成為了文化,成為了人類精神和物質總和中的重要部分。
通過民歌真實地還原了各階層人們的生活現狀和思想感情,因此民歌是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由此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實質就是對他們生活方式的描述,音樂構成了這一描述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音樂人類學“文化整體觀”的視野下,研究當塗民歌不僅研究其活態性的內容,還要研究其背後隱藏的整體民間音樂文化系統。
民歌歌詞直接反映一段歷史時期內當塗的社會文化景觀,體現農耕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自然社會生活狀態,具有強烈的農村生活氣息。在音樂人類學的視野下,民歌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鮮活的文化符號,人們通過這種文化符號洞察更為深刻的文化信息。
民間文化是最基本的社會文化層次,其他社會文化類型都是從民間文化中分化發展出來,並在民間文化的塔基上層層聳立。中國民間音樂分為民歌、戲曲、曲藝、歌舞、器樂五大類,其中,民歌是最早的音樂形式,它對其他民間音樂的形成和發展起着積極的作用,許多歌舞、戲曲曲藝和民族器樂是直接或間接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當塗眾多的歌舞調《採茶燈》《劃龍船》等最初只是小調民歌,還漸發展形成地方小戲。因此,當塗民歌是當塗民間音樂文化的基礎,它對當塗民間其他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文化傳承性作用。
當塗民歌的文化傳承價值還在於它是現代音樂創作的源泉。現代音樂創作最寶貴的音樂素材來源於各地民歌,中國當代作曲家賀綠汀、徐沛東、譚盾、印青都是以民族民間音樂為創作之源,他們的作品以其濃郁的民族性而深受人們的歡迎,很多音樂作品迅速傳播至海內外而經久不衰。民歌草根性的音樂元素是作曲家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的音樂源泉,因此,採集具有濃郁特色的當塗民歌素材進行歌曲創作,既保留民歌的傳統文化底色,又增加時代新元素,這是當塗民歌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 三、潛在的經濟價值
研究當塗民歌,不僅豐富了當塗的民間音樂文化歷史,而且豐富了馬鞍山以至安徽的音樂文化歷史。歷史文化的豐富性為區域帶來的不僅僅是文化內涵的變化,它還會為區域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當塗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其中藴涵的文化經濟開發價值,由民歌文化衍生的民歌文化經濟,將會成為區域發展直接的經濟力量。馬鞍山市曾利用詩歌、民歌等文化藝術形式,開創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市場化運作方式,並取得了驕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歌文化以及由民歌文化衍生的各種附屬產品,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的經濟價值,將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6] 

當塗民歌傳承人物

陶小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理事、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縣政協委員,多次在國家、省、市級民歌比賽中獲獎,有“民歌歌后”的美譽。2018年4月,陶小妹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申報地區:安徽省馬鞍山市 [7-8] 

當塗民歌保護措施

  • 保護措施研討會
2018年11月18日,2018’當塗民歌研討會暨當塗民歌紀錄片開拍儀式在當塗縣民歌藝術館舉辦,現場雲集了來自南京藝術學院、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等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會者從各個角度暢談當塗民歌發展現狀,探討當塗民歌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未來當塗民歌發展的意見。
  • 保護措施成果
截至2018年11月,當塗縣已有省級民歌傳承基地1處,傳習點12處,每年舉辦民歌展演和交流活動達100餘次。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當塗民歌大賽,成立了當塗縣民歌藝術館、陶小妹民歌工作室,擴大了當塗民歌的影響力,培養了多名民歌人才,已有國家級傳承人一名,省級傳承人四名,市級傳承人兩名 [9] 
  • 非遺保護項目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當塗縣文化館獲得“當塗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當塗民歌項目保護單位當塗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當塗民歌社會影響

當塗民歌國際影響

2010年2月5日,當塗縣實驗學校音樂教師張紅燕憑藉《請到當塗歌鄉走一走》和《唱得綠海泛金波》兩首當塗民歌,不僅唱到了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而且還獲得了金獎,把當塗民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到了世界 [5] 

當塗民歌榮譽表彰

1954年冬,當塗民歌《打麥歌》被選為全國首批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優秀節目。
1956年11月,當塗民歌以數量多、質量高等特點連續參加蕪湖地區和安徽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其中《熟透的莊稼一片黃》《小妹子送飯下田衝》《放牛歌》等5首獲省級節目優秀獎,《玉蓮子》獲省級演出獎 [5] 

當塗民歌重要演出

當塗民歌 當塗民歌
2017年3月26日上午,由大青山管委會、當塗縣文旅委主辦,當塗文化館承辦的“沐春風、賞桃花、聽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塗民歌”巡演之“2017當塗大青山桃花節專場文藝演出”在當塗縣桃花村文化廣場上舉行 [10] 
2018年7月21日,2018年中國《同心圓夢·非遺之夜--讓世界看到東方之美》系列活動在國家體育場鳥巢拉開序幕,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亮相北京鳥巢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