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畲族舞蹈

鎖定
畲族民間傳統舞蹈主要有祭祀、喪禮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舞蹈。 畲族舞蹈多見於做功德、“拔傷”、“打癀”、祭祖等活動。主要是師公口吹龍角,手舞靈刀,在鑼鼓敲打聲中,邊唱(或念)邊舞,有獨人、雙人、四人或集體舞,舞姿舞步多為狩獵動作。
中文名
畲族舞蹈
主要活動
功德、拔傷、打癀、祭祖
形    式
獨人、雙人、四人或集體舞
舞    步
狩獵動作

畲族舞蹈祭祀舞

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
盤瓠是畲族傳統的始祖,敬祀盤瓠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態。從唐代開始畲民就有祭祀盤瓠的習俗。而每逢祭祀盤瓠都要跳《日月舞》、《龍頭舞》、《龍傘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現盤古開天闢地、造日月照人間的神話,男女演員各4人,每人左右兩手分執道具日(紅)月(白)模型,同聲齊唱,“左手拿日太陽現,右手拿月照凡間;天上日月車車轉,十二時辰分得正。”伴着鑼鼓鈸節拍,兩手轉動日月模型,左右穿梭,翩翩起舞。《龍頭舞》,表現祖先龍麒因幫助高辛平息外族侵犯有功被招為駙馬的故事。跳舞隊伍中有的捧祖圖、有的舉龍杖、有的舉龍頭。龍杖由房長擎舉龍頭(四個)由男女各二人相對而立,用兩手合舉,舉上舉下反覆數次,以示崇敬。隊形有原地跳動、行進姿勢、左右穿插等。《龍傘舞》配合龍頭行進,有跳躍動作,左右穿梭比較自由,隨着有板有眼的鑼聲鼓點,邊舞蹈邊唱《盤瓠歌》。《迎祖舞》,表現對盤瓠王祖先的懷念。參與者手舉各色布綢制的三角旗和弩、刀、牛角號等道具,舞時有簫、笛、嗩吶等樂器伴奏,舞步比較自由,間以三步一回頭式的動作,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無限敬仰的心情。

畲族舞蹈喪禮舞

畲族喪禮常伴有舞蹈。據史書記載,畲族“人死刳木納屍其中,少長羣相擊中,主喪者盤旋四舞”;“擊饒吹角,跳舞達旦”。閩東畲族喪禮舞多姿多彩,僅為死者超度變魂,法師就要跳《造水洗壇》、《造壇》和《造井》等十多種舞蹈。《造水洗壇舞》,法師身穿青袍,右手持搖鈴,左手掌朝上,手指呈三足鼎立狀,中間託一杯清水,法師繞大廳四周,口中唸唸有詞,以忽蹲忽站的動作,隨着緩急的鈴聲或慢或快地行進。同時將杯中的清水(俗稱“神水”)灑向大廳的每個角落,表示洗壇,驅除邪氣。《造壇舞》,意為死者造房建屋的舞蹈,法師右手持搖鈴,左手持“奏板”,手舞足蹈,法師以其細膩的舞蹈來表現造房的整個過程,整個舞蹈的動作變幻無常,造型優美。《造井舞》,法師左手擎竹枝神幡,右手持鈴刀。舞蹈以足踏“九宮”(即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宮、六乾、七兑、八艮、九離)的反覆動作,左右兩手輪換一上一下,不斷翻動,左右兩腳一前一後屈蹲而行,整個身體隨着手腳的動作地彎轉,猶如掄鎬刨土、掘地造井,舞姿剛健自然,節奏清新明快。浙南畲族為死者超度亡靈,要跳《統兵舞》,舞者六人,均為身強力壯,身着單衣,腰扎紅帶,手持龍角神刀,動作威武激烈,語言粗獷,聲色俱厲,有唱有跳,伴裝搜查暗藏的“陰兵”,將其驅趕出家門,以保喪家平安。總之,畲族喪禮舞,多表現對親人的追思和造慰死者的亡靈,或驅除邪氣,禱祈子孫平安。

畲族舞蹈生產勞動舞

畲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作了許多反映生產勞動的傳統舞蹈,比較著名的有《獵步舞》和《栽竹舞》。《獵步舞》(也叫《踏步舞》)。此舞由4個男子扮演獵手,他們身穿畲族傳統,整個舞蹈自始至終隨着鑼鼓點不斷變換節奏,表現了畲族祖先狩獵時與野獸勇敢搏鬥的情景,富有生活氣息。《栽竹舞》是反映畲族種竹和用竹造紙過程的舞蹈。表演者按鑼、鼓、鈸的打擊節奏,邊舞邊唱。舞步以“小跳步”和“踏步蹲”為基本步伐,手腳同時順着左右進退的韻律不斷轉圈。動作輕快明朗。歌詞敍述栽竹、砍竹、浸竹、烈漿,直至製成紙的全過程,每個環節都反映着畲民勞動的艱辛和洋溢着喜悦的心情。

畲族舞蹈新創作的舞蹈

新中國時期,工藝工作者發掘畲族傳統的舞蹈藝術,同時結合新時期畲族人民日新月異的生活,創作了一些反映時代精神的新舞蹈。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婚禮舞》、《豐收舞》。《婚禮舞》,它的創作直接素材來自福建建霞浦畲族結婚儀式。表演者共十人。主要新郎與新娘表演拜堂、換燈、獻茶、敬酒、送客等禮節,其他配角也隨着新郎新娘的動作陪舞。基本動作是走直蹬和斜蹬的步伐。直蹬步無論左右腳都可以先起步,斜蹬步只限於橫斜走。有音樂伴奏,節奏平穩,音調悠揚,具有濃郁的畲族風格。

畲族舞蹈畲族舞蹈的發展

1957年,該舞蹈曾參加第二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豐收喜》,又稱《雙人舞》,是以福建福鼎縣畲族在滿山遍野揮鐮開割豐收油菜的場面為素材,經文藝工作者加工整理而成的。舞蹈由男女二人表演,內容反映畲族青年男女在辛勤勞動中建立的純真愛情。整個舞蹈分為四節,帷幕開啓,青年男女展望一片豐收景象,揮舞鐮刀競賽收割油菜;霎時間,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倆人互讓斗笠,最終合用一斗笠;俄頃,雨過天晴,姑娘和小夥子情意綿綿,她為他擦乾臉上的汗水,他為她理好紅頭繩,並將玉簪插在姑娘頭上,作為定情物;姑娘靦腆在前跑,小夥子大膽在後追,然後邊互吐衷情邊攜手歡舞;尾聲,雙人肩挑沉甸甸的油菜,踏着優美的旋律,滿載豐收的喜悦,徐徐降下帷幕。1980年,該舞蹈參加全國首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得好評。隨着《婚禮舞》和《豐收喜》搬上舞台後,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又陸續創作一些新的舞蹈。如反映畲族人民生產勞動的《採茶舞》、《油茶舞》、《採藥舞》等;反映當代畲族人民生活風貌的《歡樂的鴨姑》、《晨曲》、《畲嶺迎親》、《鳳凰綵帶飛北京》、《喜迎親》、《月圓》、《趕歌會》、《銀耳花開》和《新女婿》,以及表現畲族人民艱苦奮鬥生涯的《蚯蚓之歌》等。這些具有強烈時代感和濃郁的民族風格的新舞蹈,在祖國的民族藝壇中展現了畲族舞蹈的獨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