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畲族山歌

鎖定
畲族山歌,福建省福州市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説連江一帶的畲族山歌是在唐代總章二年(669),由一個名叫雷萬興的唱歌人帶入的。 [3]  主要分佈在以連江縣為主的各個畲族居住區,鄰近福州的郊區,羅源、以及福建省寧德畲族居住區。較為普遍傳唱的是長篇敍事歌《高皇歌》(亦稱《盤瓠王歌》)。畲族山歌的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多為無伴奏形式,音調因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 [1] 
2007年8月,“畲族山歌”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4。 [2] 
中文名
畲族山歌
批准時間
2007年8月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福建省福州市
項目編號
Ⅱ-4
保護單位
連江縣文化館、福建省羅源縣文化館

畲族山歌歷史淵源

據説連江一帶的畲族山歌是在唐代總章二年(669),由一個名叫雷萬興的唱歌人帶入的,經過代代傳承發展後,流傳在連江縣( 以小滄地區為主)以及福州的晉安區、羅源縣和福建省其他各畲族人民居住區。畲族山歌成了獨特的富有典型畲族人民生活特點的原生態歌唱藝術。 [3] 
畲族山歌來源於畲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有的是即興創作,隨編隨唱;也有的山歌,歌詞由大家拼湊,屬於集體創作。這些山歌經過傳唱,不斷提煉,得以流傳。 [1] 
畲族常借用漢字記畲語音法手抄許多歌本。舊時畲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紀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較高,常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鬥睿鬥智,形成一套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的對歌習俗。 [1] 

畲族山歌基本特徵

畲族山歌主要分類

畲族山歌內容廣泛,有歷史歌、小説歌、勞動歌、風俗歌、情歌、時政歌、時令歌、生活歌、地名歌、雜歌和新民歌等,具有非常濃厚的畲族鄉土氣息。 [3] 

畲族山歌歌唱形式

畲族山歌用畲族語言演唱,講究押畲語韻,因此唱起來朗朗上口,別有韻味。其演唱以輕聲細語為特色。 [3]  [1] 
畲族女子身着傳統服飾在畲山湖畔對歌(福州市文旅局供圖) 畲族女子身着傳統服飾在畲山湖畔對歌(福州市文旅局供圖)
畲族山歌歌唱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獨唱、對唱、重唱、輪唱、講歌等。獨唱即由單人演唱。對唱,就是畲族人所説的答歌,由兩人以上演唱,主要用於男女談情説愛。重唱,也就是畲族人所説的雙條落,是由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演唱,一般有兩個聲部,中間還會穿插一些齊唱。輪唱,即一前一後演唱同一曲調,並一同結束。講歌,是學歌的時候用的,教歌人將唱歌的基本方法、曲調特點、形式種類等給學歌人進行指導,並做示範對學歌者教唱。 [3] 
畲族人民擅長二聲部重唱的唱法,人們稱之為“雙音”,畲族稱“雙條落”。在演唱上,帶有輪唱性質。“雙音”最初是兩個人唱,發展到現在可以三個人,也可四個人。 [1] 
畲族山歌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 [1] 

畲族山歌結構調式

畲族山歌音調因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詞曲結構方面,歌調比較整齊,調式多為五聲性調式,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都有,其中商調式分佈最廣。 [1] 

畲族山歌用嗓方式

唱畲族山歌的用嗓方法分為“真嗓”和“假嗓”兩種。“真嗓” 即用白嗓,以喊歌為其特點,唱法稱為“原唱”,這種唱法一般用於祭祀活動和舞台演出集體歌唱時。“假嗓”也就是用”假聲”來唱,這種唱法的特點是聲音較尖,傳得更遠,唱的時候比較省力。畲族山歌使用“假聲”唱法歷史已很悠久,主要原因是因為畲族人民居住比較分散,勞動地點相隔又比較遠,相互之間的交流就以歌代言。為了讓聲音傳得更遠,使對方能聽清楚所唱的內容,便採用“假聲”唱法。 [3] 

畲族山歌修辭手法

畲族山歌採用了比較多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寓意深刻,生動活潑。一般是四句一段(畲族稱條),每句七個字;也有少數以八句為一段,每句七個字;還有少數的畲族山歌,開頭句採用三個字或五個字的,比如謎歌,開頭句就用三個字的。 [3] 

畲族山歌代表作品

保留下來的傳統畲族山歌曲目主要有:《祖宗歌》《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種田歌》《採茶歌》《十八好女賽花香》《郎變蝴蝶採花心》《十更情夢》《長工歌》《二十四節氣農事歌》《婚禮歌》《祭祀歌》《勸世歌》和《歌探》等等。 [3] 

畲族山歌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畲族文化傳承中沒有自己的文字。作為畲族的“另一種語言”,畲族山歌是畲族民眾互相交流和進行文娛活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5] 
傳承狀況
畲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畲族山歌主要靠口口相傳,有的借用漢字記畲語音法手抄歌本。 [5]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重要的載體,隨着時代變遷和多元文化的衝擊,畲族山歌面臨傳承危機。 [6] 
傳承人物
雷建銀,男,1971年10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畲族山歌”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4] 
保護措施
2013年,羅源畲民雷建銀牽頭在羅源成立了畲族歌曲傳習所。連江、羅源等地已編撰了多本畲族山歌集,將畲族山歌翻譯成漢字記錄成冊。
多年來,蘭敦鑾從民間收集了不少手抄本,或從畲民口傳中記錄整理,他主編的《連江畲歌集》已於2013年成書。書中收錄了80多首口口相傳的山歌。 [6] 

畲族山歌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7年3月30日,中華一家親·2017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節暨福建省第六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第十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活動在福州市連江縣開幕。當日下午,畲族山歌集體對唱盤歌、畲族舞龍、畲族傳統鼓樂婚嫁習俗互動活動、篝火聯歡等節目上演,海峽兩岸各民族同胞相聚一起,歡度“三月三”節。 [7] 
參考資料